第六十四章 感觉没用

这帮子苏联留学生可是把代购当成打仗一样。

因为新中国经过这六年的发展,全国上下一心,再加上李锐带来的网咖有了很多黑箱科技,补足了很多领域关键技术的缺失,少走了很多弯路。

现在中国科技和工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有些怪异的程度。有的地方还落后,但是有的地方又特别的先进。

当然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他们并不能清楚的感觉到这其中的细细门]道。毕竟他们也没办法看全国工业总览。

但是有一点是大家都能感觉到的,那就是市面上真的繁华了起来。

本时空的新中国没有请苏联专家来帮我们制定五年计划,而是由网咖提供技术资料,召集一帮子国内自 己的各方面学者,搞了小步快跑的三年计划。每三年在各行各业都有小幅度提升。

这些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最准确的感受就是现在的中国,物资商品从建国时期的[绝对稀缺]变成了[相对稀缺]。

虽然还是[稀缺],但是绝对和相对差距可是太大了。

建国前,中国每年在糖类上的缺口巨大,1949年, 年全国产糖不足二十万吨。还需要从国外进口几十万吨的糖来满足国内需求。

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封锁。导致大量的民生、工业原料无法进入中国。

糖类的供应一瞬间就变得异 常紧张。而同时紧张的不仅仅是糖类、还有布匹、橡胶、石油、钢铁等等。

而之后看似不起眼,但是却能卡着中国脖子的各种基础工业产品也让人挠头。

比如说橡胶后续生产的轮胎,这玩意儿在元时空的中国可真的是让国内科学家头疼了许久。

制造轮胎这玩意儿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并不是熔炼了橡胶做成轮胎就行的。其中有很多配方的,怎么让轮胎耐磨,怎么让轮胎具有更好的排水性、抓地力等等。

还有重型卡车的负重轮怎么做,高速汽车的性能轮胎怎么做。这里面都是技术。

还有漆包线,这种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技术的东西,却能卡的新中国在生产电器时欲仙欲死。

类似的还有灯泡内用的钨丝等等。

可以说从清朝到民国近几百年的时间里,中国拖欠的技术科目太多了。现在债全都积在了新中国,要新中国一口气全还上去。

这才有毛主席说的:我们国家还有几亿人口生活在几百年前。

元时空之中,新中国即便是有那么多的仁人志士,有那么多爱国科学家和不惜奉献自己健康乃至生命的科研人员。依旧是难以填补这些技术空白。

本时空这点要好多了,有了网咖带来技术之后,很多技术就是窗户纸,还给了科研人员一根棍棍,让他们随意捅破。

于是乎,北京的第一百 货显现处远超元时空的繁华。

上下五层,数万平米的面积。

从第一层的民生用品,一直到第五层的五金工具和小型工业产品,应有尽有。

这里不光有北京市民,还有很多华北其他地区来的采购员。

对于这些采购员来说,这里就像是一个永不落幕的大集一样。现在信息交流还不够顺畅,只能在十来个大城市来修建大型商场,以此来展现目前全国工业的产品。

安东等留学生分头行动。安东跑去排队买糖果,现在卖糖果零食的柜台比一年前变多了,口味又多了几种。

在1954年,仅仅是哈尔滨糖厂就突破了年产糖一百万吨的记录。到了今年,仅仅是哈尔滨一地的年产糖量就突破了一百一十五万吨。

哈尔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亚洲糖都。

全中国,因为化肥、良种、科学种植、还有几乎全国人民都投入的全民水利工程等等因素,国内的粮食生产也在有条不紊上涨。

在粮食日渐能慢慢满足人民需求的情况下,糖的生产也越来越多。全中国的糖产量在1955年应该能突破一百七十万吨的大关。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之下,导致了现在中国的副食品产业也比元时空繁盛太多了。

即便那些膨化食品、糖类食品,还有那些小糕点也并不是大家每天都可以吃的。

但是如果家里是双职工,而且家里孩子少没有太大负担的话,每个月买上一罐点心或糖(五百克)放着慢慢吃,对很多市民已经不是太难的事情了。

所以安东需要和北京市民一起排队买糖买零食。

“您好,我要这,这,..轮到安东的时候,他用着在北京学的半地道的北京话指着柜台里面的糖果零食,表示这些都要。

而除了抢购这些在苏联很受欢迎的糖果副食品之外,还有就是在二楼的各种衣服鞋袜了。

“最新上市的摇粒绒保暖服,这一件抵得 上家里的一件棉衣叻!”十月底的北京已经开始卖冬装了,这倒是不奇怪。毕竟北京到十月底已经开始冷了起来。十一月份要是下场大雨刮个大风,那就凉的和冬天一样了。

纺织业,是网咖重点支援的项目。李锐搞了那么多事情,还从杜邦搞来那么多化纤设备。为的就是解决中国人的穿衣问题。

毕竟中国人口众多,就算是把全中国可以种植的土地都种上棉花,都不满足中国人的穿衣需求的。只能是大家都将就将就。冬天衣服不够保暖,会受冻。 这几乎是这个时代中国人都要忍受的一关。

不说远的,就说河北吧。现在很多老百姓家里就一两件厚实的棉衣,家里谁要出门谁穿。

传统相声里有一段《扒马褂》,讲的就是贪小便宜的市井小民借了朋友的马褂不愿意还的故事。穿衣是刚需,谁多一件,谁少一件,在这年头是天大的事情。

所以化纤服装,棉纺、晴纶、绵纶、涤纶,还有摇粒绒这些都是重点研究项目。

现在第一批摇粒绒材料的衣服赶在1955年寒冬之前上市了。虽然数量还不足以满足全国人民的需求,但却已经起步了。

有苏联留学生尝试穿了一下商场里的摇粒绒保暖服,外面在套一件防风面料的外套,整个人瞬间就感觉热出汗了。

“这个好,当内衬穿比毛线衣还保暖!“那些留学生中有 人排队,开始和北京市民一起购买这些摇粒绒的保暖衣。

而到了三楼,日化用品也是抢购的对象。

“新出的柠檬香味的洗发水,还有玫瑰花香味的香皂,以及带有茉莉花香味的洗衣粉,我们统统都要买!”

留学生们需要给家里代购的东西太多了。

而更上面那些手表、电视等大件,虽然不需要排队,但其实购买的市民也不少。

在这个时代,大家都有很强的存钱节省的意识,而且除了吃穿之外,其他的开销其实偏少。在加上金陵电视厂一个劲的想办法减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