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旧事重提(第2/2页)
如果种的好,一亩产出六七百斤,也是按照一百斤来缴纳。
这种缴纳的方式其实很不合理。(这也是元时空浮夸风盛行的原因之一,反正公粮是定量的,吹牛不上税)
气候不同,种植环境不同,土地条件不同,化肥用量不同。不要说省和省之间的差别了,就一个县城里的两个村子都能有天差地别的差距。
每亩地多缴还是少缴个几十、一百斤粮食,对现在的农民来说可能就是饿肚子和吃饱饭的巨大差别。
现在中国的客观条件来说,想要全面取消缴纳公粮的制度是不可能的。国家负担不起没有公粮后的吃饭问题。
但是剪刀差却不能在这么剪下去了。至少不能剪的这么狠,要让新中国的农民也更多的享受新中国的进步。而不是一边剥削农民一边把城里人变成 [老爷阶级]。
自己没和网咖来这个时空农民很惨,要是自己来了,中国农民还那么惨。那么我李锐不是白来了嘛!
所以李锐和基地里的专家们制定了新的法案,希望通过实际产量来定缴公粮。要说每家每户都按实际产量来缴纳公粮,那确实是很难。现在的中国还做不到。但是按照村落和生产大队为单位定公粮缴纳数额是可以办得到的。
同时公粮缴纳也不在以村落的自然人向乡镇对接,而是以全村为整个单位向乡镇对接。
同时,李锐提议,以安徽省彭家村为试点的生产大队方式可以在未来五年内逐步推广到全国。
为了这一切,破晓基地筹备了整整八年,已经把一众前置条件点的差不多了。
其中各种生产技术的前置条件不提。最重要的是,同时担任教育一把手的李锐这八年来不遗余力的推广初、中技学校。八年了,终于开花结果有了第一批产出了。
在初、中技学校里,有一大批专门为了农村建设而培养的农村人才。按照后世的理解那就是类似于大学生的驻村干部一样的存在。
这个年代让大学生当驻村干部太奢侈了。但是初、中技学校的学生却足以应对现在农村所需要的知识,也能理解中央传达的指示,让其尽可能的在农村落地。
而公粮改革,不仅仅是为了三年自然灾害做准备,也是为了以后更长远的目标做准备。
农村人才的推进,也是为了之后更长远的目标做打算。
李锐准备的法案很简单,但是补充的内容很厚很厚。其中有很多具体的实施方法,还有大量详实的数据。
当毛主席翻阅完被送来的这些文件后,他敲了敲桌子,沉吟了许久。
之后他约了总理来一趟,在忙碌了一天后,总理在晚上九点才有空过来。
两人也没多寒暄。主席将李锐的文件交给总理看。总理花了一个小时翻阅。
主席问道:“这件事你怎么看。”
总理收起文件站了起来,他在办公室里踱步。主席也没吵他,时间已经十点多了。主席让人送来夜宵吃的煎饼。
在主席吃完第一张煎饼时, 总理停下了踱步,非常认真的说道:“主席啊,还记得我几年前和你说的事情吗?”
主席啃着饼子,有些茫然:“你几年前和我说的事情多叻,我哪什么都记得住。”
总理道:“这个提议,李锐现在的身份提不一定合适。当然,他也确实可以提。但是接下来还有很多事情,现在世界局势瞬息万变。我们国家也是瞬息万变。未来的几年将会很困难。”
主席啃着饼子道:“哎哟,你就不要和我卖关子咯,什么事情直说嘛!”
总理坐下来,也拿起一个夜宵的煎饼,他啃了一口后说道:“李锐现在其实已经把计划经济委员会的实际架子搭起来了。现在他的资历也勉强够了。我的想法是,我前几年说的,让李锐把计划经济委员会搞起来。就由他牵头!”
“让他直接担任计划经济委员会主任!”
总理再次重提旧事。这件事早在五年前总理就提过,但是当时主席想都没有想的就拒绝了。
但是现如今主席却陷入了深思。
PS:我查资料,1957年农业部长是廖,而廖之前是修养的秘书。我不太清楚廖是不是修正派。有了解的书友请留言。另外,今天查资料,只能一更了。涉及国内真实历史的就只能慢慢写。我还要继续看资料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