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打个二皮脸(第2/2页)
也就得亏是现在的电视普及率,远不如后世的网络手机普及率那么高。
电视媒体和纸媒的传播影响力相比于网络还是有限。
所以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力还是比不上网络时代。
否则的话,现在那些美国网友肯定意味着网络上骂成一片。
甚至要开始搞一轮新的0元购了。
而现在那些美国人和欧洲人之中还仅仅只是一部分人在骂。
而这一次美国商人体会了一把什么叫做里外不是人的感觉了。
而更绝的是,李锐趁热打铁,直接拍摄了一部纪录片作为苏联和美国在华沙辩论前的前哨铺垫这一部名为《华沙的超级市场》的纪录片当然是放在全球卫星上对全球一起投放。
而这一放,直接把波兰美国还有许多欧洲国家给整破防。
他们怎么都猜不到中国人怎么好像随时随地都在拿摄影机记录一切一样。
他们怎么就把当年中国商场的火爆项目全都拍下来了呢?在电视纪录片最开始的部分。
使中国商城还没有进入华沙时候的华沙景象。
当时的华沙市民大多数只能够在类似供销社的地点采购少量的物资。
这里所谓的少量并不是单纯的指物质的数量,而是指物质的种类。
就像苏联人民从前的三板斧,香肠,奶酪,酸黄瓜一样。
波兰人也差不多。
电视纪录片里,那些波兰市民连夜排队采购着并不丰富的物资。
而在旁白里解说道【经过第2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波兰乃至于苏联在内的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都因为战火而踊的一穷二白。】
【缺少足够的商品来满足国内人民的基本需求。
为了满足波兰人民日益膨胀的购物需求。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斯大林同志非常关切波兰人民的生活。】
伴随着画外音,画面里出现的是斯大林的印象。
现在斯大林已经去世了,倒是不用害怕给他戴高帽。
好好的宣传一波斯大林,对现在的社会主义阵营也是非常有用处。
而且关于波兰的物资援助问题,也确实是斯大林生前定下来的调子,要不然的话波兰一个二战结束后基本成为农业国家的欧洲小国。
想要在这个时代重新跟上工业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在画面里斯大林同志大手一挥。
和中国签下各种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供货协议。
社会主义大分工开始了,大家如火如茶的开始大生产,场面激动人心。
由苏联提供原材料和能源。
由中国提供大量的人员和自研技术。
开始生产各种各样的物资。
【在斯大林领袖和毛泽东主席双方的协同之下。两国开始了对全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扶持。
中国商场也正式向外扩展,为了满足中国苏联以及所有兄弟国家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中国带着最优质的物资来了。】
这如同广告词一样的宣传语,在原时空的后世是甚少出现在电视台里的。
除非那个电视台正在播的是购物广告。
而在这样的年代,大家就觉得没有什么问题。
因为中国商场也配得上最优质的物资这个词。
因为在纪录片里,中国商场开业的那一天何止是火爆啊,感觉全华沙的人都来了。
不仅仅是华沙的人来了。
感觉上波兰其他地方的人都赶火车过来了一样。
因为中国商场开业之后提供了大量便宜而是优质的物资。
那些镜头慰在采购的华沙市民脸上。
那些人脸上的兴奋和快乐情绪是压抑不住的。
“中国的商场实在是太棒了,这些物资正是我们急缺的!”电视画面里一个中年妇女采购了10公斤的洗衣粉。
这玩意儿看上去没有任何的技术难度,但是苏联那糟糕的化工体系就是生产不出优质的洗衣粉,尤其是生产不出那些带着各种香味洗后残留很少的洗衣粉。
而电视纪录片里面画面又一转。
对准了另一个波兰市民。
那个中年男人抱着一台收音机正在狂喜。
“收音机终于有货了,而且价钱这么便宜,我实在是太开心了!”在这部纪录片里面详实的记录了华沙市民从购物困难到购物容易的一整个变化。
而在之后,也毫不讳言的拍摄到了现在华沙和莫斯科交恶。
之后华沙人民又迎来了一次购物的低潮。
这看似拍的是购物,实际上拍摄的是华沙人民生活的变迁。
而这一次没有伟大领袖一挥手全体社会主义阵营,一起帮波兰人民共渡难关的豪情画面。
有的是那些美国人将他们的产品拿过来,以高昂的价格在波兰出售。
然后波兰市民在美国商场里一个个面如死灰要牙切齿的画面。
这一波,李锐真的是宣传在了所有人的前面。
狠狠的打了一波波兰人和美国人的二皮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