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还有机会(第2/2页)
要不然的话,怕是美苏一联手,中国就先完蛋。
本时空之中,苏联的斯大林同志没有那么早离世。好好的活到了59年。这也导致了苏联的意识形态对抗一直持续到了59年,即便是现在上位的莫洛托夫,他也是完美的继承了斯大林的意志。
这就导致了基托夫和格鲁什科夫的研究更加的困难了。只有苏联军方愿意让他们用自己的理论搞一个军队的内网。
但是格鲁斯科夫在这些年的研究中得出了一个结论。“现在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大量的数据汇总。光是分析处理这些数据都占据了我们大量的人手。而且效率极慢。”
“在斯大林同志时代早些年的时候,我们苏联的经济规模较小,尚可支撑。但是到1960年我们全国范围内仅仅是为了满足计划经济的运行。专门为计划经济委济员会工作的会计财务统计员等相关人员的数量已经超过了300万。”
“那可是300万名接受了高中至大学教育的高学历人才。随着计划经济的不断膨胀,随着我们苏联经济的不断上升,规模逐渐变大。我可以预言在1990年,苏联就会被计划经济彻底拖垮。”
在原时空之中,格鲁什科夫就是这么说的。在本时空之中,他依旧这么对赫鲁晓夫说。
赫鲁晓夫深吸了一口气。早几年的时候自己还没有被排除到权力中心之外。自己倒是和基托夫以及格鲁什科夫这样的科学家打过不少交道。
当时自己也考虑要为接班铺路。毕竟在那个时候乾坤还未定,自己还有机会。而自己对格鲁什科夫的话和判断也确实深信不疑。因为这位仁兄总会用简单易懂且准确无误的语言让自己相信他的预言。
但是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自己现在就是一个投闲置散的养老人。不可能再进入权力的中心。
所以即便是格鲁什科夫这么说,他也没有什么办法。“莫洛托夫同志又让国家安全委员会驳回了你的请求,对吧。”
“是的。"格鲁什科夫难掩自己脸上的失望之色:“目前所有的研究都中断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全不认同我们的判断。也不认同我们的研究。现在他把我们放到您这儿。说是一起统计监管中国在苏联的基建项目。”
对于赫鲁晓夫来说,负责看一看中国的基建项目,算是投闲置散。但是对于基托夫和格鲁什科夫这样的科学家来说。这是让他们蛰伏一段时间。
其实就是要磨的他们没心气了以后再用他们。毕竟科学家们只需要考虑科研就好了,而政客们需要考虑的东西就多了。
很多东西都是心知肚明但是不可说的。
所以现在的赫鲁晓夫即便是知道格鲁什科夫来找他的目的。但是赫鲁晓夫依旧只能抱歉的摇摇头:“对不起,这件事我真的帮不了你。”
“赫鲁晓夫同志,我并不需要您帮我说服苏共中央。如果说退一步我们在中国帮助苏联的基础建设这些项目上,尝试性的使用我们的理论……”"
“不可能的,格鲁什科夫同志。你的理论把它落地是需要大量的金钱来支持的。我上哪给你搞那么多电脑?我又从哪里去协调工厂去生产你所希望的其他部件?我现在只是一个离开了权力中心的普通干部罢了。连乌克兰的主席都不是。你还能指望我做点什么呢?”
听到赫鲁晓夫这么说,格鲁什科夫才是彻底的死了心。他原本想要退而求其次,先干出一点成果。然后在说服苏联中央。
但是现在看来却是没戏了。
他沮丧的靠在椅背上,就连冰镇的葡萄酒都变得那么苦涩。
看着格鲁什科夫的状态,赫鲁晓夫突然之间灵机一动,他毕生的智慧在这—刻涌现。
【等等,说不定我的政治生命和格鲁什科夫的科学生命都没结束,如果这样的话……
“格鲁什科夫同志,有一个地方可能可以实现你的目标。那里的电脑更便宜,那里的计划委员会的长官更年轻。如果你愿意尝试的话,我可以牵线搭桥。"赫鲁晓夫就像是个循序善诱的魔鬼。
“您说的是……”格鲁什科夫原本黯淡的眼神再度亮起。
“中国!“赫鲁晓夫笑着说出答案:“中国!那里的计划委员会成立时间更短,掣肘更少。关键是那位副主任,他可能是个比你想象的还要激进的激进少壮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