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意外之客
老曹是没有吹牛逼,反正今天张家的饭是喷喷香。
老张家一共办了六桌,就在前后院摆酒席。今儿个天气好,太阳不错还没风。
中午在四合院里晒晒暖也是极好的享受。更不用说还有香喷喷的饭菜了。
李锐帮着请来的大师傅,那是太会做菜了。毕竟是从解放前一直到解放后磨练出来的老师傅。
什么样的场面没见过啊。按照老师傅的话,当年他给北京的几个督军都做过菜。那时候可真是战战兢兢啊,毕竟有的督军可是不讲理。菜咸了淡了、冷了热了,说不准就直接把厨子砍了。
毕竟那年头厨子不算人呐。
还是新中国好啊,厨子也是大师傅,这边他卖力气干活。那边张祥给人家泡了热茶、奶茶,随便人家大师傅选。
大师傅也卖力气,知道这是大冬天的,一般的炒菜上桌一会儿就会凉了。
所以人家也耍了个小偷步,多上炖菜、火锅菜。
像什么土火锅、脱骨老鸭烧火腿、砂锅炖杂鱼等等。
主要都是以炖菜为主,有那么几个炒菜,那也用热水盘做一个双层的隔热保温。
婚礼的仪式也很简单,没有尴尬的司仪在台上念尴尬的台词,渲染让新人和宾客都尴尬的气氛。
就是曹文清和张福端着两杯饮料去各桌敬个酒就完事了。
这时节的酒席也简单,有荤有素就好了。
土火锅用的是北京涮肉的那种铜火锅。但是里面的东西不太一样。北京涮肉其实主要吃的是羊肉的品质,所以北京涮肉基本上就是白开水+葱段+大枣就完事了。有的会加两片生姜或者一些花椒粒,但总体上是以白开水为主。
而土火锅这种源自西北的美食则有一种粗犷豪爽的美。大块的骨头熬的汤底,在铺上豆腐、大白菜、白萝卜打底。接着一层层的垒上炸猪皮、炸肉丸子、炸排骨、炸鱼段、肉卷等等。
土火锅是一种很自由的东西,基本上手边有什么就拿什么做。要的就是一个复合味。
主要讲究的就是一个荤腥够味,这是个大荤菜。也最适合这个寒冷的时节吃。之所以用土火锅,而不是上北京涮肉,那是因为土火锅的成本比涮肉低不少。
毕竟六桌一共六十多人呢,要吃涮肉,那要吃多少头羊才够啊。还是土火锅好。
要觉得土火锅不上档次,那不是还有脱骨全鸭嘛。
脱了骨头的老鸭当成一种容器,里面塞满各种馅料,把老鸭撑的的鼓鼓囊囊的,接着和火腿等料一起慢烧。把鸭子和里面的馅料都烧的软烂入味,用勺子一挖就能直接挖出来吃。
混合着馅料和鸭肉一口咬下满嘴留香。有鸭子的香味,有糯米的香味,有肉丁的香味,有菌子的香味,还有火腿和各种配料的香味。香气馥郁,直冲天灵盖。
砂锅炖杂鱼就更不用说了,这菜就讲究一个乱炖。因为现在北京市面上能买到什么鱼并不好说。所以只能是说炖杂鱼,而不能说炖某某鱼。
这种杂炖,就是讲究一个融合,要把炖鱼的酱味都炖进去。因为买到的鱼质量参差不齐,所以不要追求什么鱼的鲜味。而且河鱼一般都有很重的土腥味,也就是鲈、鳜等少数鱼没什么腥味还鲜美。
所以买到鲤鱼、草鱼什么的,还是尽可能的用酱味盖住河鱼的土腥味。吃一个浓郁的酱味,还有就是大块鱼肉的滋味。
在加上一些如全家福、一锅鲜之类的炖菜,以及少数几个炒菜,要的就是量大味重。一桌十个菜,要让人吃的饱饱的量。
要是还不够,土火锅还能涮菜吃。
这次请来的大师傅也确实够下力气,把老张家和老曹家的都吃的见眉不见眼。真是一边吃,一边枪毙于谦他爸爸都没人心疼。
虽然说老曹的一些同事觉得老曹这样让女儿随意的处理婚事显得很不庄重,但是现在这些人都吃的抬不起头来说话了。
张福和曹文清也是,不搞太多的繁文缛节。花了十分钟转了一圈之后,也回到桌上吃吃喝喝了起来。本来嘛,结婚这个事情本来就不应该要折腾新人的。那种一场婚宴下来,新人一口饭没吃到,饿的前胸贴后背还要还被灌一肚子酒的事情就是巨大的陋习。
只不过就在曹文清和张福两人也开始吃吃喝喝的时候,一个意料之外的客人来了。
一个光头胖子在两名中方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了这个小胡同。
胡同里的街坊们看着光头胖子,有的人觉得眼熟,有的人觉得好奇。
“诶?这是苏联人嘛?”
“好像是,但是苏联人来我们胡同干嘛啊?咱们胡同又没啥大官。”
“咋没大官呢?张福不是处级干部,副厂长吗?”
“那也能算大官啊?行吧,就算是他有点级别,但是他和苏联人有什么关系啊。这苏联人还跑来参加他的酒席婚宴了?”
“诶!等等,这光头胖子我好像有点眼熟,你们等等我翻翻报纸啊。”说着,这人就跑回家翻报纸了。
然后不到三十秒他又冲了回来:“这人……这人不是赫鲁晓夫同志嘛!真人没有报纸照片上那么胖嘛!”
“是苏联的赫鲁晓夫同志啊?他怎么来我们这犄角旮旯了。还真的是参加张福的婚宴了?”
就在胡同里其他人讨论的时候,他们眼看着赫鲁晓夫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张福他们所在的院子里。
原本院子里酒酣耳热的气氛瞬间被按下暂停键。尤其是老曹那一桌很多都是体制内的,他们一眼就认出了赫鲁晓夫。
“那是赫鲁晓夫同志吧?”
“他怎么来了?”
就在大家窃窃私语的时候,赫鲁晓夫大步流星的走到张福那边,并且说到:“张福同志,我在春节联欢晚会是喝过你制造的奶茶,太好了,太适合我们苏联了。请你务必要把这么好的东西让我带去苏联啊!”
就在赫鲁晓夫说完这话,张福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赫鲁晓夫一把握住张福的手。同时,一旁跟着赫鲁晓夫来的人也不知道从哪儿掏出了一个相机,咔嚓一声,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