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第2/2页)
虽不知他那日为何最终叫停,但这股杀意埋于心底,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
抱有同样想法的,不止她一人。
是夜,沈府。
书房内,沈砚捏开蜜蜡,取出里面的不过巴掌大小的密信,视线在那些蝇头小字上逐行下移。
捏着密件,他坐在案前许久未动,似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候在稍远处的常随见了,略有担忧。往常,从荥阳来的密件少爷从来都是看都不看,直接就让他烧了,可近来不知为何,少爷却一反常态,开始拆看这些密件,每封都会过目。
且待在书房的时间也越久了,蹙眉沉思的时候也越多了。
话说陈今昭这方,当她踏进昭明殿冷不丁见到,背对着殿门坐于化纸炉前,身着宫装疑似宫中后妃的窈窕背影时,顿时犹似被五雷轰顶。
她慌忙低眼,心里惊疑不定。
莫非那人有什么癖好不成,与寡嫂幽会还要找人观礼?
坐于炉前的云太妃,听外头进来的脚步声不似宫监的蹑手蹑脚,遂拿眼角余光扫了眼。待瞧见那抹官服袍摆时,当即也似被雷劈中,刹那脸色铁青。
该死的,他!他竟如斯辱她!
她与摄政王爷传桃色绯闻是一回事,但被廷臣亲眼所见‘龌龊’,却又是另外一回事!
这一刻她无地自容,对姬寅礼的恨意达到了巅峰。
果然男人没一个好东西,情分一淡就翻脸无情。枉她过来时得知今夜被允许坐着烧纸,还以为他待她还有那么一二分怜惜,却终究只是她多想了而已。
她难堪的将脸往里面的方向侧了侧,美眸亦死命低垂,不让炉火幽光照清她眸里的寒意。
刘顺引着陈今昭一路来到了内寝,立在一扇五彩琉璃屏风前站立。
“殿下,陈探花到了。”
陈今昭也适时拜见,“微臣恭请千岁殿下躬安。”
殿内燃着沉木香,淡淡的有些清苦之味。可能是临近就寝,寝榻周围并未点灯,只在隔了远些的临窗长几上,点了一排宫纱灯。
宫纱灯影影绰绰,不似琉璃灯的明亮,摇摇曳曳照的整个内寝氤氲昏黄,迷离朦胧。
“不必多礼,起罢。”姬寅礼抬手无声挥退了伺候的宫人,慢条斯理的开始宽衣解带,“召你过来也无他事,只是欲询问下那群武官的学业进境,不知岁末可能否卒业?”
平缓随和的语气一如往常,好似那日的事情从未发生过。
陈今昭内心有种果然如此的感觉,同样的,回复时她神态语气也与从前无异,“回殿下,武官们近月来勤勉不辍,进境斐然,至今其学业已过小半。综其他二师授业之效,微臣私以为,武官们可期岁末卒业。”
套了身绸缎寝衣,他姿态随性的坐在榻边,撩起眼皮直视着屏风上映出的模糊人影,“如此甚好。武官卒业后,尔等也算大功一件,不知爱卿之后可有何打算。”
此话入耳,陈今昭的心重重一跳。
脑中瞬息飞速的思考斟酌,此时此刻,究竟是不是提外调的好时机。
如果冒然提了,会不会时机不对,可如果忍住不提,若对方接下来要对她有别的安排,那她岂不悔之不迭?
当然,她最想的莫过于向对方乞骸骨,挂印归去。但想也知道,她若提了就不啻于打他脸面,她敢提乞骸骨,对方就能让她变成真骸骨。
左右思量之后,她决定还是提一提外调出京之事。
“殿下容禀,至岁末,微臣在京为官满三年。虽感受皇恩受殿下几番提拔,恩同再造,但微臣时常诚惶诚恐,恐能力之微末,不能为殿下排忧解难。遂臣惟愿年后能被外调地方为官,几经历练,有所成就,也更好的殿下为国朝效犬马之劳。”
说着,她抬袖深施一礼,“微臣伏望殿下恩准。”
话落后,当她以为对方少说也要考虑些许时间、或者压根会直接驳回她的请求时,却很快意外惊喜的听见,自屏风对面传来的他那欣慰的赞许声,“少年自有凌云志,你能有此志向,吾心甚慰。甚好,甚好。”
听出其中应允之意,一时间,她的心头涌上了狂喜。
只是尚未等她谢恩,却又听他低缓着声道,“不过,所谓‘宁为京官七品,不做州县正堂’,地方为官治理之艰,处境之孤,并非虚言。你能不避其难,迎难而上,有勇有志是好事,只是爱卿你素来文弱,去地方为官恐不能适应生活之苦。”
他说得语重心长,如一位处处为下属考虑的好上官。
陈今昭刚要焦急的说她能,且吴郡是她故土,她能适应的。但对方,却没给她这个开口的机会。
“这样,吾在临窗处放了铜壶,你不妨过去练练,虽强身之效有限,但好歹先练个手眼之力。若能练得好,那你的事吾再酌情而定。”姬寅礼说罢,就上了寝榻,随手挥落了床帐,“今夜,就且先投中一百矢罢。不许偷奸耍滑,否则,吾要重重罚你。”
陈今昭遂只能跟随着刘顺,来到临窗前的铜壶处。
刘顺示意她后退,直至退至五矢之远,方无声叫了停。
她目光呆滞的看着那远远的,在她瞧来比个鸟眼也大不了多少的壶口,张了张口,很想说句,这已经不单是她目力的问题,就光是她那臂力也到不了那啊。
须知她往日投壶,至多不过三矢之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