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听说有人想要自家的喜钱,主动帮着去接了哥哥和堂哥,辛月笑着说:“正好商行才从钱庄换了许多新铜钱,回去拿银子换一些过来,家里定然要开流水席,来贺喜的客人都发上一些,给大家都沾沾喜气。”

听到这宋氏问:“二弟,家里给那报喜的官差多少喜钱了?”

辛长安回说:“叔爷提醒我要多给,我就包了一锭十两的整银锭。”

宋氏连连点头,如今她开的两个铺子加起来每月都能收益二、三百两,便是给掌柜和辛月分完红,她也还剩下一、二百两。

这还不算何令芳在京城开人偶铺子的那份收益,自从有了人偶盲盒之后,那一间人偶铺子每月的收益比锦绣阁和锦衣坊加起来还多,何令芳每季度给锦绣阁汇一次分红,每回都有几百两。

宋氏拿着汇票去钱庄提银子,才知道何小姐的话本铺子竟然也有自家女儿的股份,话本铺子给女儿汇的分红也不比人偶铺子少多少,如今都不用等辛氏商行扩大规模,辛月的个人收入早都超已经过了全家的收入了。

宋氏自去年买了宅子掏空的家底,如今竟又攒下了上千两。

那么些银子存在钱庄里,宋氏再也不是那为了几两银子愁得睡不着的人了,于是大方的说:“应该的,应该的,官差从京城跑来甚是辛苦,你大哥不在家,这办喜事、宴席就都交给你了,待会我先给你拿一百两银票,你先支应着,若是不够再来寻我拿。”

“尽够的,尽够的。”辛长安连连点头,这宴席钱多有钱多的办法,钱少有钱少的办法,如今都知道辛家有钱了,大哥又考上了状元,这宴席自然得大方的办,不能让乡邻们嚼自家舌根,不过自家毕竟是刚起的人家,也不会太奢靡浪费,正常的鱼、肉、酒水,百两银子尽够了。

果然还是那老马和壮驴跑得快,辛月他们到的时候,辛盛已经在家里帮着招呼起客人了,家里两个叔叔都没回来,辛盛和辛砚两个读书的孙辈便帮着顶门户,陪着来贺喜的客人聊天。

辛庆和辛墨也没闲着,和族里的亲戚们借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带着族里年纪大些的兄弟们又搬又摆放的。

辛丰收坐在堂屋的高椅上,来的客人都要来跟他贺喜一番,然后纷纷夸他儿子出息,孙辈也可靠,尤其是辛盛与辛砚都穿着一身学子长袍,大家都奉承道:“老太爷,你家后继有人呐!”

辛丰收做了一辈子的农民,老了老了托儿子的福,竟然被人喊起老太爷来了,他虽还一口酒水都没喝,却满面的红光,在大家声声恭维之下,竟好似越来越年轻,有了返老还童之态。

宋氏抱着辛年、牵着辛月,一进门就被族人围住了喊“状元夫人”,辛月和辛年被大家喊“小姐、小少爷”。

辛年现在会说些话了,也听得懂别人是在叫他,觉得别人把他的名字叫错了,忙摆手纠正对方说:“年年!年年!”

大家瞧他这么可爱,纷纷改口逗他:“年少爷!”

辛年疑惑的撅起嘴巴,还是觉得不对,但是见自家娘亲和姐姐都没吭声,平时娘亲他们会喊他年哥儿,年哥儿太复杂,辛年还喊不出来,便一直自称年年,姐姐有时还会喊他年宝宝,于是辛年点头应下了年少爷这个叫法。

辛年如今能走几步路,但走多了就容易摔了,于是辛月托二叔给他做了学步车,辛长安做得了后不仅给县城送了一把,在长河村的老宅也留了一把。

见小孙子回来,辛丰收忙把学步车拿出来,把小孙子抱了进去,辛年有了学步车便撒欢的四处走,郭玉娘追着喊他:“表弟你慢些,小心莫要撞着。”

二叔、三叔和族人开始忙着采买食材,联系附近的乡厨来办流水宴。

辛氏的人靠着商行分到许多银子,有了银子自然要购置东西,于是难免就有族人瞧见了宋氏开的锦绣阁,本想着照顾宋氏生意,结果锦绣阁的掌柜一报价,除了族长家的夫人给自家孙女买了个人偶娃娃,别人都没敢吭声。

回来之后族里的媳妇、姑娘们议论了许久,没想到会刺绣竟然这般挣钱,这回好不容易宋氏回了村子,便有许多人寻她打听自家闺女、儿媳能不能跟着学刺绣。

宋氏本就想再收些徒弟,收辛氏的族人比收外边的人更放心些,便答应了让她们试试有没有学刺绣的天份。

辛月如今也不是小孩那桌的,族里不少年纪辈分是她叔伯辈的人,路过她还喊一句辛管事呢,不过他们喊他们的,辛月还是十分尊敬的喊他们叔叔、伯伯。

也有人来打听辛氏商行招工的事,毕竟谁家在外村没有几门亲戚,辛月嘴里都回道:“叫来考试便是,有您的关系在,只要合格咱们必收下的。”

听辛月这么说,族人便觉得自己十分有面子,半点没发现那个合格才是重点,只要合格,便不是族人的亲戚,辛月也一样招的。

一个冬天过去,杨家早种上了许多的桑树,只等着辛氏这一批的蚕产卵,下一批大量养殖就能给辛氏供应桑叶了。

辛氏族人原本负责照看桑园、采摘桑叶的也都被调去了蚕所学着养蚕,桑园则由族人们推荐来的信任的姻亲在照看。

这次大批招工的人手是要填充进丝坊和染坊的,丝坊和染坊扩大规模之后,便不能再挤在长河村了。

综合考虑之下,为了近便好管理,辛氏商行在清水镇上买下了几块地皮,从开春河水化冻后就在建房子,为了赶工期,请足了工人,按进度这月底就差不多建好了,到时候丝坊和染坊便都要搬到镇上去了。

丝坊和染坊需要招大量的新人,辛月托了官牙帮着宣传,也和辛氏的族人说了有合适的亲友可以带来参加考核。

辛氏商行去年那么小的规模,他们每人都没少拿银钱,一说出去亲友们自然各个乐意,甚至恨不得全家都能被招工进去呢。

又因为辛氏商行说了招人不限籍地,便是附近别的县城的,只要通过考核,包吃包住,还能帮忙办理长住的路引与腰牌。

商行的招人考核定在了月底,到时候正好丝坊要开始织布了,带着新人们一块儿学,等下一批有了大量丝茧,新人们也刚好能上手干活了。

长河村的流水席办了足足七日,杨家与褚家也都派了人来道贺,宋氏也托两位小叔子代表自家去杨家、褚家送了贺礼。

在官差走后的第三日宋氏也收到了辛长平寄回来的信,信上说他侥幸中了状元,一同参考的亲家中了榜眼,两位挚友也都考中了进士,他们都要在京城再待些时日,等着吏部授官,等授官之后有返乡假,到时候便一同结伴归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