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第2/2页)

辛长平是状元,第一任的官职必定是在京城,他问娘子是否愿意陪他入京?若是生意难舍也没关系,他可以自己在京城做官,朝廷也有探亲假,他平日再多攒一攒假期,可定期回来陪伴家人。

他做了官之后,儿子可以入国子监读书,考虑到亲家也要在京城为官,不会再回乡教书,而杨家的书院如今只有举人为师,儿子今年将得赐举人出身,过三年便要入京春闱,他建议还是让儿子去京城入国子监求学,毕竟国子监的先生们都是进士出身,且一心治学,各个都是当世大儒,更适合儿子求学解惑。

女儿月娘有辛氏商行的重担在身,自然无法甩开责任去京城,想到这,辛长平在信上写,虽然女儿月娘成熟早慧,可毕竟还是不足十岁的孩子,许是

娘子留在潍县陪伴女儿更佳。

宋氏看过信,便皱起了眉头,她自十八岁那年嫁进来,从未与夫君长时间分离过,往年至多是夫君去府城考试分开几日,最久的一次便是今年这回夫君去京城春闱了。

一任官职便是三年,这三年夫妻分隔两地,京城一趟来回便是半月,便是朝廷有探亲假,夫君也不可能常常回来,许是一年才能见得两三回。

夫妻俩感情甚笃,宋氏没了娘亲之后,与父兄也都决裂,夫君对宋氏来说不仅是爱人更是亲人,宋氏心里自然是万分不舍的。

铺子的事倒是好说,两间铺子的掌柜都靠谱,日常根本不需要宋氏管什么事,她只是每日缝制衣裙,且徒儿崔慧娘学了近一年,差不多能出师了,以后顶上自己的活毫无问题,便是自己还想开铺子做生意,手里有千余两的本钱,去了京城再开一间锦绣阁也不难。

只是夫君说得对,女儿实在太小,小儿子她可以随便带着走,可女儿她也割舍不下。

宋氏有时回想起来前年、去年初的日子,再看看现在过的日子,还觉得不真实,而仔细一想自家日子越过越好,全都是因为女儿月娘才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