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辛月被施一娘的坚韧打动,到镇上的食铺里给两个小姑娘买了些吃食,叮嘱她们晚上要关好门窗,才和胡娘子一起离开。

蹭着胡娘子的骡车,回到县城,一下车便见自家院门外厚厚的一层红色爆竹的碎片,她脸上露出惊喜的表情,笑着一路跑进后院然后大声的喊:“是不是爹爹回来了?”

辛长平听到女儿的声音,人还没从屋里出来便连忙应声:“月娘,爹爹回来了。”

辛月在现代的时候听过一个说法,叫红气养人,与辛长平现在的状态倒是十分贴切,明明还是那个人、那张脸,就是莫名觉得爹爹更年轻、更俊朗了。

辛月这么想,便也这么夸了,夸得辛长平大笑出声,宋氏落后几步抱着辛年出来,闻言也跟着说:“我也觉得夫君瞧着竟比之前还好看了些,这是为何?难道是因为夫君现在脑门上印了状元郎三个字?”

被女儿和娘子轮着夸,便是辛长平不是脸薄之人,也有些受不住,忙笑着摆手说:“够了,够了,你们可别再捧杀我了。”

没多久辛盛也从书院赶了回来,亦是一进家门就开始喊爹爹,说:“先生回来了,叫我去家里见了一回,又说爹爹也回来了,让我赶紧回家去。”

家里人都在,便干脆坐到一处,辛长平问宋氏:“娘子,上回我寄回来的信,你们如何考虑的?我只有一个月的返乡假,路上来回就去了半月,只能在家再待上半月,就得去京城就职了。”

辛盛听到这,连忙好奇的追问:“爹爹,你被派了什么官职?”

辛长平一拍脑门,懊恼的说:“回来见到你们高兴,竟忘了和你们说,我被派到户部为官,正六品的主事。”

辛月笑着问:“那不是与杨家的太老爷官职一样?”

“是,品级一样。”辛长平笑着点头,解释道:“只是山长是吏部主事,负责的是各地官员的考核评级升贬调任,我在户部会被安排到新建的田亩司,负责厘田分派,这百余年,朝廷也零星的从一些世家手里收回了部分土地,皇上有意开始实验性的分田给无地的百姓。”

说到这里,辛盛想起上回爹爹在信中说,能得中状元,是因为受妹妹的影响,做出的答卷合了皇上心意,便好奇的问:“爹爹,殿试的考题是什么?怎么还与妹妹扯上了关系?”

从殿试结束到今日,才二十来日,考题还没有传扬到潍县来,不过随着各地的进士归乡,想来考题很快就会散播开来,辛长平没必要瞒着自家人,便将考题是什么,以及自己如何作答都告诉了家人。

又说鹿鸣宴当日皇上又单独召见过他,问他:“辛爱卿可惊讶朕为何点你为状元?”

辛长平当然是惊讶的,会试能考上第五,就已经让他惊喜了,考上状元这等美事,便是做梦辛长平都没敢这么梦过,见皇上这么问,自是有意为自己解惑,便拱手低头说:“臣不知,天下才子甚多,臣自知天资不及,今得皇上点为文魁之首,臣万分惶恐。”

其实辛长平甚至想,难不成是自家那商行的股份,为自己换来了这个状元郎?

皇上好似看出了辛长平的心思,笑着问:“爱卿可是觉得朕被辛氏商行的股份收买了,用今科状元来投桃报李?”

辛长平被看穿了想法,尴尬得不知如何接话,不过皇上也不是有意要与他为难,见状便笑着说:“爱卿,科举是为国朝取士,朕不会在此事上行儿戏,辛氏进献股份,朕确实感动,可朕能封赏爱卿之女为县主,将来有机会也可以封她为公主,但绝不会将科举功名作为赏赐。”

辛长平听了皇上这番解释,却更加迷惑了,他对自己的认知不曾出过问题,怎么也不敢相信自

己有天下文魁之才。

大概是辛长平眼里的疑惑与不自信太直白,惹得皇上笑出了声,他伸手向身边的随侍太监那里要来了一份厚厚的折子,递给辛长平说:“爱卿看完这份折子,就该知晓朕为何取中你为今科状元了。”

那折子看起来可有许多年头了,展开一看纸的边角都有些泛黄,但保存得应该很精心,油墨的字迹没有一点污迹,不过在看清上折子的人落款后,辛长平就没有心思琢磨这些了,因为那落款的名字是吴修。

吴修,字子明,曾是安州吴氏嫡支次子,从小体弱在家休养,不曾外出求学,还未及冠,先丧父,后丧兄,突然从及冠后要被分出去的旁支变成了嫡支唯一继承人。

他刚得掌吴氏宗族,便赶上安州大旱,不顾宗族阻拦,献出米粮无数助安乐县令活民。

因他的慷慨义举,安乐县无一灾民身亡,且得添多处水渠、深井,再也不曾因旱灾而受难。

因此被还是皇子的成帝看中,招入府为属官,后成帝登基之后便入朝为官,是国朝唯一一个不曾参加科举考取功名,却官至宰相的人,因他字中带明,且一生为官秉公持正,被誉为当世贤明,故世人皆称之为明相。

辛长平握着折子的手微微颤抖,这一刻他好似在与百余年前的大贤人隔空对话,从这长长的折子里,他窥见了贤人的所思所想,好似隔着百年的时光,却得了机缘被贤人亲自教导了一课,自己从女儿的言谈中得到的那丝灵感与贤人的救国之策竟有相似之处。

土地国有,四个字便概括了一切。

原来这才是当年成帝与明相进行土地改革的最终目的,土地国有,国存何时,民存何时。

只是光是从安州试点时,把世家多占的土地换出来,就引起了全天下世家警戒,这政策便被深藏起来,以求徐徐图之。

辛长平看完了折子,如对待珍宝一般把折子仔细的合上,生怕自己手笨损毁了贤人手书,小心翼翼的交回了那随侍太监手里,才拱手发问道:“皇上,臣斗胆一问,当年安州收回的土地归属如何?”

世人皆知,当年明相带头捐献了吴氏名下全部土地,分发给了原来吴氏的佃农,其余安州世家交换出来的土地,也都由原来的佃农所有,可现在一想,若是明相最终的目的是土地国有,那当年的分田之举想是还有隐情。

皇上听到辛长平这一问,看他的眼神愈发欣赏,如今屋里只有皇上、辛长平和那随侍太监,别瞧那随侍太监长得不甚起眼,却是从小伴在皇上身边一起长大的贴身太监,若不是皇上信任安总管的能力,这太监便是太监总管的唯一人选。

安总管年事已高,这太监总管的职务也干不了多少年了,这位便是未来的太监总管,乃是皇上最为心腹之人。

皇上自然没有什么顾忌,坦诚的告诉辛长平:“安州从世家收回的土地,乃至于明相献出的吴氏土地,都为国有,只是没有告知天下,安州民众感念成帝与明相恩德,也一直守口如瓶,百余年竟无人露出一丝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