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萧何真的用尽了半生的定力,才没有一口答应下来。
真的,太难了。
他差一点就没忍住点头说:“好啊好啊臣愿意。”
本来以为刘邦就是个迷惑人心的高手了,结果到咸阳一看,太子也不遑多让。怎么能就这么聊着聊着,还不到一个时辰,就让萧何生起想站队的冲动呢?
他明明是那么谨慎理智的人,一时头脑发热,险些就答应了。
“太子可否容臣再考虑考虑?”必须要拉扯一下,再观望观望,就这么答应了也太离谱了。
“当然,你考虑一年都可以。”李世民轻松地笑起来,“那我就不耽搁你找书了,如果有找不到但又急用的机密图籍,随时递话给我,可能收在明堂。我带你进去,比上奏报备来得快。”
萧何不免低声,多问了句:“一年后就开始着手改了吗?”
李世民也跟着神神秘秘低声:“我已经准备十年了。”
“修法可是件麻烦事……”
“所以才准备十年,才会来找你。全天下两千多万的人,士农工商,都亟待一套新的律法,能让他们活得稍微不那么辛苦。我真的很希望,你能帮我这个忙。”
萧何攥紧了袖中的手,不然他就真的要冲动了。
“太子厚爱,臣愧不敢当。”
“那你考虑吧,我先走了。”李世民悠然自在地拿起他的桃花,也不管萧何到底有多纠结,潇洒地挥手告别,健步如飞。
到了王家,这花已经因为脱水而蔫了一点,艳丽妩媚的容光大打折扣。
“好可惜,我刚折下来的时候很美的。”
“在水里放一会,还能开个三两天。”无忧顺手接过去,剪掉底部的一截花枝,放装水的木桶里泡着,备了秀气的花瓶,等桃花恢复了精神,再换到瓶子里。
“王翦将军这个月底能到咸阳。”
“那太好了,祖母会很欢喜的。”
“王贲暂时回不来,他过几个月会从燕地穿过去,逼降齐国。”
“真快啊。”无忧感叹,“这才几年,都打完了。”
“我打仗,向来很快的。”李世民不无得色。
“自然,幸好有你。”无忧莞尔一笑。
王离两手各拎着一个很有分量的箱子,还没放下来,无忧就忙道:“不管是什么,都带回去,我不收。”
“不过就是些金银玉器罢了,拿着玩呗。”李世民嘀咕,“送你东西,总是不收。”
“祖父攻楚这次,不是向王上索要了豪宅田亩吗?这就已经够啦,用来安王上的心,也给了御史机会。”
“我送你礼物,跟这些有什么关系?”李世民脱口而出,“难不成御史还要参我这个?拿什么理由参?”
王离愣在原地,不知道该听谁的。
“结党,与民争利。”无忧从容地把花摆上,“祖父的功劳太大了,加上父亲,灭六国的军功,几乎一半都在王家,再加上你,更不用说。我实在不想我的铺子开不下去,也不想惹麻烦。”
“你也太谨慎了。”他抱怨,“我的东西怎么能不收呢?”
“我收了你的花。”无忧笑语盈盈,暗香盈袖,“我喜欢你每次都带花过来,无论什么花,我都很喜欢。”
他一下子就高兴起来了:“那我下次多带点!”
“好。”无忧轻而易举地回绝了太子的重礼,并把他哄得开开心心。
王离叹为观止,把箱子又放回了马车,然后凑在太子和妹妹旁边,老老实实地吃点心,听他们说话。
“王上允许你出来了吗?”
“我又不是三岁,出宫还需要允许?”
“王上大概恨不得你三岁,至少不会哪里危险往哪去。”
“这两天哪也不去了,有很多事要办。”
“有什么是我可以帮忙的吗?”
“你有空吗?”
“只要你需要我,我永远有空。”
“那过两日,我拿些手书给你,还不能外传,你先帮我过过目,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他好像真的很忙,喝杯茶就走了,王离云里雾里的,一开始没太明白太子在忙什么。
嬴政却早就明白。
不管是北辰殿,还是麒麟殿,都有太子专用的桌案,摆满了他随时要用的简书。
嬴政看得眼睛都疼:“你不能收拾一下吗?”
“不是很整齐吗?”太子讶异。
“你往右边走一步,就会踩到地上那几卷简牍。”
“哦,没事,我不会踩到它们。”
“蒙毅!”
“不要动!动了我就找不到了。”太子拒绝,“真的,不能动。”
蒙毅刚迈出一步,就被迫中止,看这父子俩掰扯。
嬴政亲自走过去,恨不得一脚把满地竹简书卷都踹飞,连同太子本人全扔废纸篓里去。
“你怎么不去明堂?”
“在你旁边写,我文思泉涌。”
嬴政冷笑:“离我远点,别把你那堆东西,跟奏疏弄混了。”
“不会,我们隔了十步呢。”
十步很远吗?蒙毅瞅瞅超大的麒麟殿,不吱声。
“都写了什么?”
“你要看吗?”李世民把一叠厚厚的、还没有粘连在一起、也没有加装成卷轴的草稿递过去。
“怎么不写篆书?”嬴政挑剔。
“不想写,不如隶书看着容易。”
“车同轨,书同文,已经在推行了。”秦国每打下一片土地,就迅速开始改郡推文字,当年巴蜀就是如此,如今早就被同化了。
“但篆书再怎么推广,也不如写隶书的人多。”
简化文字,方便传播和书写,是普罗大众的一致选择,篆书最多成为官方字体,底下人依然爱用隶书。
嬴政坚持认为篆书好看,让李斯把大篆简化成小篆,而后推行。太子不反对这种模棱两可的事,但不妨碍他带头私底下写隶书。
他旌旗上还写的行书呢,飘逸得都快飞了,才不管楚人看不看得懂。不过就算看不懂,光那华丽丽的风格,也猜得到是谁了。
嬴政无视了这字体,着重看内容。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1]
秦王皱了皱眉,没有说话,继续往下看。
开篇是《名例律》,规定了刑罚的种类和适用原则,相当于一整套律法的总则,也相当于长篇小说的大纲,这玩意是最难写的,李世民修修改改好多遍,才完成了这个相对完整的手稿。
“只有五刑?”
“对,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其他的都废除了。”
太子风轻云淡,蒙毅奋笔疾书,一边写一边比对他所知的秦法,计算着到底废了多少种酷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