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嬴政终于看到了这人间。
李世民为此努力了十四年。在他还是路都走不稳的小小幼儿的时候,他在嬴政怀里路过这些街道,当时就觉得,这世道不太好,不如他的大唐。
虽然那时他懵懂得连大唐都没想起来。
可从那之后,李世民就一直没闲着。他想要将这天下变得更好,那自然不仅仅要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况且他上面还有一个大权在握、鞭策天下的父亲。
嬴政待他极好,好到李世民不忍去做会伤害对方的事,那么,就只能潜移默化,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改变秦王。
功夫不负有心人。
“五税一吗?”李世民的眼睛噌地亮起来,连声道,“好啊好啊,五税一也挺好的,天下初定,还是需要养很多兵马的。这就够了,天下的黔首都会感谢阿父的。”
他想要的其实就是降低赋税,哪怕是从泰半降到少半,他也会很高兴的,提出三十税一,只不过是为了让嬴政还价罢了。
想要开窗就得先要把屋顶掀了,这一招总是很好用。
况且,过些年时局安定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往下减嘛。
李世民欢欢喜喜地给嬴政送上甑糕,秦皇这次终于给面子尝了一口。
枣泥的软糯香甜,混着糯米的本味,普普通通,聊胜于无。
从泰半之赋,到五税一,黔首的压力一下子减轻了好几倍。就冲着这个,民间发生造反的概率都会大大减少的。
虽然还有杂七杂八其他的税,但只要能活下去,这片土地上的黔首,向来是很能吃苦的。只要给他们看到一点希望,而不是一味地敲骨吸髓,杀鸡取卵。
李世民很欣慰,接下来的所有日子里心情都很好。
王家的鱼丸汤很鲜美,Q弹Q弹的丸子雪白如玉,吃到嘴里仿佛还是活的,嫩得让人想把舌头吞下去。
虾在釜里四处蹦跳,转眼由青变红,弯曲成月牙状,摆在盘子里,红彤彤的,赏心悦目。
蟹依然有多种吃法,嬴政不爱动手,李世民自告奋勇帮他拆蟹,一边乐呵呵,一边拿折下来的蟹腿戳肉。
“殿下何故欣喜?”
萧何从案牍里抬起头,纳闷了一下午了。
“王翦家的鱼虾特别好吃。”太子肯定地点了点头。
“比宫中更甚?”
“宫里吃不出这个味道。”
萧何整理着这一卷又一卷的稿子,委婉道:“亦有王家书香浓郁之故?”
王家哪来的书香,一家子武将味多到快溢出来了,看门的猎犬都一股子敢咬狼的勇猛劲儿,唯一的特例,就是无忧了。
“她校对得如何?”
“殿下写得好,贵女校得也好。”萧何在自己的工作做完后,每天下午还要来立极殿,做他的兼职。
两份工作都很重要,忙得脚不沾地。
不过显然,他更喜欢他的兼职,来得早,走得晚,但下次还是自愿来得很早。
姜启这段期间不能提供太多帮助,至少表面上要显得中立些,好为日后做打算。
修律法的事,总算在朝会上过了明路,不少人脸色剧变,等着韩非或李斯强烈反对,跟太子大战三百回合,但两人竟然都毫无动静。
那些暗戳戳想反对的人,目前就只能白费口舌。
这一年冬天,秦皇大封群臣,王翦被封为武成侯,王贲被封为通武侯,蒙毅拜为上卿,李斯晋为左相,萧何擢为廷尉……
“修律法之事,以后便由廷尉萧何全权负责。”嬴政一锤定音。
“臣领命。”
这何止是领命?直接卖命了。廷尉的人选一换,参萧何的人马上就多了起来。李斯轻巧地从这浑水里抽离,而萧何深陷沼泽。
“你小心,别把脑袋折进去,也来个五马分尸,拼都不好拼。”刘邦懒洋洋地提醒,“这风向可不太对。”
“无妨,殿下早就同我说过。”萧何淡定自若,没有因为皇帝插手而惊慌过一瞬。
“这就叫上‘殿下’啦?”刘邦戏谑。
“不然学你,叫‘仲父’吗?”萧何一本正经地看着他,单看这表情,绝想不到萧何是在开这么损的玩笑。
所以说能跟刘邦交好,多少还是有点子恶趣味的。
“呸!”刘邦叫起来,“多少年的事儿了,你还提!”
“哦,我没有在你孩儿他母面前,提‘野有蔓草’,就不错了。”萧何依然口吻淡淡。
“诶诶诶,你这人,自从来了咸阳,就再也不正经了。”
“是谁举荐我来咸阳的?”
“是乃公我!行了吧?”
萧何哼笑一声,权当没听见刘邦在嘴皮子上逞能,占他便宜。
他依旧不急不缓,按部就班地上朝、回廷尉府、去立极殿,每过一天,那仿佛看不到尽头的工作量,就少了一点点,一点点,再一点点。
如同在爬高耸入云的陡峭山峰,路很难走,但只要愿意走,总归是能到达山顶的。
萧何愿意去走这条路,爬这座山,且他知道,不仅仅是他一个人在攀登。
太子也在,且会一直在。
这一年的岁末,连李牧都在代郡挂上了灯。
边塞的风如刀如剑,割在脸上,糊了满身雪色。但那晕黄的灯悬在门口,成双成对,虽是冰冷的铁框架,但蒙上了粗麻布,透出的光便多了几分暖意。
“将军,我们也过秦……也过正月初一的岁首吗?”赵地的士卒小声问。
“你想过吗?”李牧平和地看向他们。
曾经的赵人们一阵骚动,看了看灯,又看了看雪,窃窃私语:“有何习俗吗?”
“吃点好的,做点衣裳,把家里打扫打扫,装饰装饰,弄个市集,热闹热闹……节日,大多都如此吧?”李牧想了想,“代郡不比咸阳,那样的灯会怕是办不起来了,太冷。”
“听说咸阳的灯会很好看,灯比星星还多,是真的吗?”
“是真的。”李牧微微而笑。
便有羡慕又向往的喧哗之声,在风雪中响起。这苦寒的边塞,也点起一些温暖的灯来,现成的冰,一盏一盏,零零散散,奇形怪状的,放在冰柱上,倒也是一番奇特的风景。
“李牧的奏那么有趣吗?你看了一刻钟了。”嬴政奇道,“代郡与雁门,应无风波吧?”
“没有,很安宁。”李世民忍不住嘴角的笑意,把李牧的奏疏呈上去。
嬴政与他交换了一下手中的奏,随口道:“河内郡温县的县令许望,生了个颇奇的女儿。”
“许望?”李世民接过来一看,顿时恍然,“许负吗?”
“你知道她?”嬴政来了兴趣。
讲故事的时候,也不是什么人都能讲到的,许负这种和嬴政几乎不相干的,就没有出现在李世民的故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