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第4/4页)
别说夏父有这种感受,老吴氏也感受到了。
牛车重新行驶,她问车边的儿子,“你说刚刚那些话是你爹交代的吗?”
夫妻几十年,她不认为老伴儿是这种性子的人。
赵二壮看了眼赶车的兄长,见他目不斜视,安抚老吴氏道,“不是爹还有谁?爹能在荒年里生活下来靠的可不仅仅是勤快...”
老吴氏看了眼睁眼看月亮的老伴,思忖道,“但他也没多聪明啊。”
论聪明,老吴氏只认赵三郎,也就是梨花阿翁,那些年赵家刚在近溪村扎根,所有人都日夜不休的开荒种地,他做起了货郎,后来结识了盐泉镇的人做起了盐商,银钱源源不断的流进口袋。
老伴儿若有这个聪明才智,她家就该是全村最富裕的了。
“爹怎么不聪明了?”赵二壮反驳,“不聪明能看上梨花?”
这话倒是真的,要不是梨花,族里不定怎么乱呢。
她看着旁边车棚感慨,“别说,三娘做事还真有她阿翁年轻时的狠劲。”
老太太看孙女也恍惚看到了丈夫的身影,外人都知丈夫做货郎起家,却不知他也贩过私盐,有些日子东躲西藏的,没少担惊受怕,后来怕官府查出来才没做的。
说做时毫不犹豫,说不做时亦极其果断。
梨花很像他。
“往后你大伯再是要你做什么事,你甭管他。”老太太现在是越看长子越讨厌,“胳膊肘向外拐的东西,哪天把我惹急了,看我不打死他。”
“阿奶不用担心我。”梨花拉过老太太的手,“都是一家人,你也别跟大伯生气了。”
元家人就在外面,纵使对赵广昌再不满,梨花一个晚辈也不会说长辈的坏话。
这就是名声不是吗?
老太太就不同了,她是赵广昌亲娘,真要打死赵广昌,官府都拿她没辙,她道,“我气什么?这些年,他背着我藏了多少钱心里明白,就元家那些粮,敢说不是他的钱买的?还上头婆婆留的钱...她元家要是有这笔钱会撺掇闺女跟着个大他十几岁的男人?”
老太太不怕元家人听到。
这么多年过去,只要想到两人无媒苟合她就一肚子气。
也就她脾气好,没把元氏休了,这事摊老四媳妇那儿,老四媳妇能拿着扫帚把人撵了。
就这样元氏还觉得自己磋磨她!
想想就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