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他们走得很快,灯笼的光片刻就消失在了深黑的雨幕里。

眼看空寂的村子被黑暗吞噬,赵大壮偏头问梨花,“他们没带走的物什怎么处理?”

若是往常,他迫不及待就叫人来搜村了,无主之物,谁拿到就是谁的,不用在意旁人的目光,可如今想笼络附近村子的人,独自霸占整个隐山村的东西好像不太好...

梨花撑着伞,目光沉静的望着前方。

赵大壮不解,“怎么了?”

刚说完,忽听村里传来啪啪声。

他竖起双耳,脸色渐渐凝重起来。

春雨轻柔,落在草叶上噗噗噗的,而这种时轻时重的啪啪声,更像烧柴时柴火爆裂的声响。

正要提醒梨花,便见她掉头往回跑,“堂伯,隐山村着火了,你在这儿守着,我回去喊人。”

随着她转身,伞沿的雨像溅起的水花飞来,赵大壮闭了下眼,关切道,“你慢点,别摔着了。”

隐山村周围的树去年就全砍了,又逢下雨,火势烧不起来的。

就是不知道这场火是无意还是有意。

族里人已经回了山谷,梨花先喊树村的人去救火。

没了闹事的李家人,树村的人就没住一起了,但每天晚上都有村民值夜,他们沿村子巡逻一圈后就围坐在火堆前烤火取暖,得知隐山村着火,直呼老天开眼。

见梨花往洞里跑,劝她,“那些人不识好歹,你就甭管他们了。”

隐山村的人心思狭隘,即便好心帮他们,最后恐怕也会被怀疑成纵火的人。

想当初,赵家连夜给大家送粮食,然后又进城买鸡鸭回来让大家养,为了所有人的安危,不惜让老妇人下山打探消息,这些落在隐山村的人眼里竟成了赵家人专横霸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可他们也下山了,结果呢?

引来官兵,差点把大家通通害死。

于是,劝说的人提高的音量,“十九娘,我们知道你菩萨心肠,见不得人死,但那些人不值得救。”

许是雨声有点大,提着灯笼的小姑娘并没回应。

几人不由得叹气。

这时,树上陆陆续续亮起光,钻出几个头发乱糟糟的脑袋,“要去救火吗?”

梨花既发了话,不去不行。

值夜的人说,“去吧。”

这场火是隐山村的人蓄意为之,大家挑着水赶到时,已经烧了两座房屋。

不得不说,隐山村的人还真是铁了心不让大家占便宜,将村里所有的柴火都堆在一起点燃的。

房屋密集,汉子们一趟又一趟的挑水,来去匆匆,妇人们抬着水桶往火上泼,脸上分不清是雨还是汗。

水撒在柴上,滋滋滋的冒起黑烟,不知过了多久,越来越小的火苗终于湮灭在升腾的青烟里。

妇人们放下桶,朝重新黑下来的小路喊,“火灭了,不用挑水咯。”

小路传来回应,然后将妇人的话传给更远的人。

梨花也从不远处走了过来,和大家道,“今晚辛苦了,先回去休息,明天再过来搜物什。”

知道隐山村的人搬走时大家就惦记他们落下的东西了。

看梨花已有打算,不由得多问一句,“怎么分?”

富水村也派了人过来帮忙,不可能落下他们,梨花说,“均分吧。”

树村的人没意见,又问,“房屋和地也分?”

“谁要是想搬到这儿来,房子就归谁,地的话不行。”梨花不想过多解释,“我能答应的是已经种到地里的归你们...”

隐山村的人不懒,苦于没有粮种,开出来的地几乎都是山里随处可见的青葵。

这个时节,青葵算不得稀罕。

但梨花话已言明,再问也不会有所改变。

老木匠怕村里人不满这个决定从而心生怨怼,回去的路上挨家挨户说好话。

“十九娘素来不是小家子气的人,不把地分给大家估计也是这边离得远,害怕大家遇到袭击...”

村民们这会儿筋疲力尽,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

看无人应答,老木匠再接再厉,“咱们的山地也有好几亩了,配着野菜,不至于像去年饿肚子,等赵家养的鸡鸭敷出小鸡小鸭我们就多抱几只回来养,日子不就慢慢好起来了?”

有句话他没说,这些地梨花多半想给古氏她们。

古氏她们人多,无奈力气小,与其累死累活开垦山谷里的地,不如捡现成的。

提到鸡鸭,大家总算有了反应。

一个个抬起头,目不转睛盯着他,老木匠回以坚定的目光,但看游家大郎揉着肚子问他,“村长,还有多久天亮?”

“咋了?”

“饿了。”

“......”

寒冷天好像容易饿,一人喊饿,其他人也可怜兮兮的喊起来。

老木匠咬了咬牙,“回去煮野菜吃。”

游家大郎兴奋的推开前面的人狂奔,“我回去洗菜。”

虽然是野菜,但已经很让人满足了。

老木匠看他好几次差点撞到人,既好笑又觉得心酸,要不是那该死的岭南人,他们哪儿会沦落到为吃顿野菜就笑容满面的地步?

梨花和赵大壮走在最后面的,见前面喧嚣起来,不由得问前面的赵武,“出什么事了?”

“不知道。”

他拍前面的人的肩膀欲问,赵铁牛的声音突然响起,“三娘,树村的人准备回去煮野菜吃,我们呢?”

树村的伙食是村民自己煮的,顿顿野菜,并不管饱。

赵家的伙食可不是。

梨花说,“我们回去睡觉。”

“啊?”赵铁牛难掩失落。

赵大壮摇头,和梨花道,“我看他估计忘了去年咱过的啥日子了。”

别说一天三顿饭,能肆意喝水就已是奢望。

族里现有的粮食看着多,可孩子们一天天大了,哪儿能不多留一点?

梨花笑道,“铁牛叔估计也就问问。”

白天已经多煮了二十多升粮,完全能熬到明早,何况这么晚了,谁还有精神熬夜?

梨花是这么想的,谁知还真有精神矍铄的人没睡觉。

她和赵广安到家,老太太兴冲冲的拉开堂屋的门迎了出来,“听声音就知道你们回来了,怕你们会饿,我给你们煮了面。”

赵广昌先回来,猜到老太太将东西放在堂屋的,抱着睡过去的赵漾候在门边。

门一口,眼睛直勾勾往桌上看,口水咽了又咽。

堂堂粮铺大掌柜何时这般狼狈过?梨花忍不住多看了两眼。

老太太也注意到他了,“不回屋睡觉在这儿站着干什么?”

“娘...”赵广昌捏着温柔似水的腔调喊了句。

老太太胳膊一抖,鸡皮疙瘩掉了一地,“老大,你中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