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第3/3页)
“没事,村长不是天天都在地里巡逻的,四百人冒充荆州人混进去,五百人冒充益州人,剩下的三百人藏起来,帮着干活就行了。”
人多了,村长怎么可能挨个挨个数?
即使村长想统计人数,三百人藏起来就行了。
李解担心,“铁牛叔做得好吗?要不我去吧。”
“你要去接应我大伯,他寻到岭南人的踪迹后,你就带着闻五他们前往...”梨花眼里闪过杀意,“杀了他们,然后把附近的粮食收了。”
和岭南人打交道更为凶险,换成赵铁牛的话,人没靠近就惊动对方了。
李解道,“成。”
“人少就动手杀,人多就藏起来。”
“我知道怎么做的,那我们何时动身?”
“闻五他们回来后,你把李家兄弟带回村交给堂伯,让他们兄弟打铁,然后你们就去戎州。”说着,梨花捂嘴凑到他耳朵边,“我阿奶的棺材里藏了火折子,你给大伯拿一根或者两根...”
赵广昌没有吃过苦,这次戎州之行,不知道能否挺得住。
但梨花做到承诺赵广昌的就行了。
李解记下,问她,“你不回村?”
“我在这儿守着村民们建屋子,李解,望乡村建成后,往后咱们会有更多的村子...”梨花说,“我想亲眼看着它们怎么建成的。”
李解也喜欢大家齐心协力建屋子的过程。
没有猜忌,没有排挤,大家一条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平静又充实。
他说,“我会一直陪着你的。”
“嗯。”
李解知道梨花是个成大事的,在巷子里遇到难民调戏她的那晚,她脸上没有露出半分惊惧或慌张,这种平静,赵家任何人都不曾有。
梨花肯定能带着大家在乱世活下去。
两人说着话,突然,西边传来响亮的呐喊,“三娘,三娘,你在哪儿哟...”
老太太杵着拐,脚底生风的从树背后出来,一直喊梨花。
梨花惊喜的转身,“阿奶,在这儿呢。”
“三娘...”
“十九娘...”
除了族里人,树村和富水村的人也来了,他们挑着箩筐,背着背篓,脸上汗涔涔的,但笑容十分灿烂,“闻五说你们没干粮了,咱火急火燎烤了些饼,熬了些粥过来。”
村民们看到突然冒出的人,竟惊喜又害怕。
他们说着戎州话,神采奕奕的,村民们慢慢向梨花靠拢,“三娘,是你的家人吗?”
“是戎州出来的乡亲,益州官府不让咱们进城,咱们就进了山,在山里建了屋,开垦了田地种粮,上上个月,去年中的小麦收割了,这个时候,该是收割稻谷的时候了。”
戎州的稻谷脱粒后是白米,米香味更足。
这不,待叫嚷嚷的人们走近,他们就闻到香喷喷的白米粥了。
顿时,高兴得手舞足蹈,纷纷跑上前去,“是白米粥吗?打老家出来我就没再吃过白米的味道了,乡亲们,你们是来给我们送饭的吗?”
赵大壮要在村里主持秋收事宜,这次来的是赵二壮,他的嗓门不如赵铁牛洪亮,却也中气十足,“知道你们舟车劳顿,我们特意熬了些软和的粥,你们坐着,我们给你们盛粥。”
知道赵家人做事规矩,村民们急忙盘腿坐下。
一瞬间,乌泱泱的脑袋矮了一大截。
赵二壮愣了愣。
平日在村里喊吃饭,大家都是争先恐后的往前挤,常常要三婶吆喝好几回才能老实排队,而面前的这些村民,他什么都没说呢,他们已经乖乖坐好了。
他扯了扯嗓子,回头喊人揭开桶盖盛粥。
族里人煮粥,都会往粥里添野菜,野菜下水后,颜色脏兮兮的,但
这次不同,老太太知道梨花以后要用这些人,煮粥时,只往里加了猪油和盐巴。
粥煮得烂,但比族里人吃的要浓稠。
赵二壮从闻五嘴里听说了大家没有碗,出门时挑了一箩筐,他让人给大家分碗,然后握着木勺,一人一勺。
粥已经没什么热气了,但村民们端着碗,闭眼轻轻品尝起来。
有点咸,还有点油腥子,别提多好吃了。
吃惯了白米粥,荆州的黍米吃着怎么也不习惯,他们问赵二壮,“地里的收成好吗?”
“第一年种庄稼,收成还不错,明年就不好说了,你们在荆州受苦了,来这儿就好了,这儿有栗子,寒冬不会饿死的。”赵二壮没有赵大壮会说话,也不懂怎么安慰人,只说,“三娘会把你们的事情安排好了,知道你们没有屋子住,让我们扛着家伙来帮忙了。”
“劳烦你们呢。”
“都是戎州人,用不着客气的,刚进山那会,我们也两眼抓瞎,建屋子的手艺也是跟老手艺人学的。”
现在族里人每个人都会建屋子了,不仅这样,搭草篷凿石铺路也特别擅长,赵二壮鼓励村民,“建屋子听着难,实则简单得很,过不久你们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