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李解犹豫了下,思索道,“县里没有外人活动的痕迹,如果不是二娘子又会是谁呢?”

听到这话,梨花想起一件事来,问李解,“你在青葵县可看到了荆州难民的尸骸?”

为了饲养这些虫子,赵文茵没少杀人,是以青葵县的死尸肯定不少。

李解动作微顿,咽下嘴里馒头道,“没有。”

县里荒芜许久,他看到的尸骨蒙了厚厚的灰,明显是当时没跑出来的戎州人。

“那她多半还活着。”梨花眺向天际,漫笑道,“以肉饲虫都敢的人,怎么可能悄无声息的死去?”

李解垂眸,眉头拧成了川字,“我该仔细找找的。”

“她想让大家以为她死了便不会轻易现身,你就是把青葵县翻个遍也找不着她...”说着,她神思一凜,“休息片刻你就动身回村,告诉堂伯这儿的事,让他务必把我大伯母看牢了。”

赵文茵无处可去肯定要回去找元氏她们的。

李解囫囵吞枣的吃完馒头就要起身走人,梨花按住他,“不急,带上闻五他们,正好运些铁回去。”

新益村没有工艺娴熟的铁匠,搜回去的铁堆在那儿也不过生锈罢了,想派上用场,只能运回山里融了重新打,梨花说,“顺道问问李家兄弟要不要收徒,要的话,每月涨两百钱。”

李解领会到她的意思,“徒弟从新村里挑吗?”

有个铁匠,村里用坏的锄头铁锹砍刀不至于成破刀烂铁,铁够多的话还能打成武器御敌,因此培养铁匠很有必要,她说,“挑几个不怕吃苦的。”

说着,她瞥向给李解递水的汤大郎。

汤九把人送到她这儿就没再问过,这些日子,她走哪儿都带着他们,可能是家世不错的缘故,他们不像闻五他们能吃苦,不过当着她的面不曾抱怨过也算不错了。

他们若想学,她自然乐意。

“汤大郎,你们想学打铁吗?”

汤大郎脸上的汗还没干,最近东吹日晒,他黑了不少,见梨花问他,想也没想就点头,“好啊。”

小叔耳提面命叮嘱他们不得忤逆十九娘,他要拒绝,回村后肯定会挨打,“十九娘准备送我们学打铁吗?”

“嗯。”

“什么时候?”

“对方答应了立马就去。”这么说着,她看向李解,“他们若是嫌钱少就再加两百钱。”

李解懂她的意思,“好。”

考虑到汤大郎他们会离村许久,回去后梨花就找汤九说了这事。

夏季多暴雨,汤九天天杵根拐杖在地里和河边转悠,得知侄子和外甥要去学手艺,他捋着新冒出的胡须笑得开心,“得十九娘赏识是他们的福气,别说打铁,让他们上战场都没问题...”

梨花看不出他笑里的含义,只道,“顺利的话两个月就回来了。”

她看向波光粼粼的河面,问起引水的事来。

汤九收起笑,略微严肃的指着身后的地,“引水不难,难的是河里涨水淹了庄稼怎么办?我琢磨着沿河面修个堤坝,不用太长,够灌溉附近的庄稼地就成...”

“怎么修?”

“先修座桥,然后抬高河对面的高度,这样日后放水更方便...”

汤九的确不懂水利,好在他去过的地方多,估摸着先依葫芦画瓢把堤坝建起来再说,他给梨花讲河面两侧高低差的作用,梨花没有细问,“是不是需要大量的石头?”

汤九想了想,“对。”

其实只有泥也行,但这毕竟是他第一次修堤坝,希望修得牢固些。

“你量尺寸画图纸,石头的事我会找人解决。”

修堤坝不是小事,这日傍晚,梨花召集村民们集合,告诉他们修堤坝的事。

益州山多,很多人都没见过堤坝,但前朝修堤坝累死了许多百姓他们是清楚的,是以听了梨花的话都有些担心,“啥时候动工?”

旧朝廷征徭役都在冬天,那时天寒地冻,人一生病就没了。

十九娘会像旧朝的人那样吗?

天儿马上就热了,梨花不想大家夏天遭罪,说道,“秋凉后吧。”

“冬天吗?”

梨花摇头,“秋天。”

这两年西南的冬天跟冰窖似的,干不了活的。

她道,“咱们人多,赶在入冬前竣工应该没问题。”

在场的人松了口气,真好,十九娘跟旧朝廷的官吏不同,秋凉动工,入冬前完工,不用忍受气候的炎热冷酷。

“十九娘你安排便是。”

“对,我们听你的。”

见她们脸上的迟疑和纠结没了,梨花心里也高兴,都是普通百姓,和和睦睦过日子是最好的。

待大家伙散后,她找几个百户询问各家的情况。

“好着呢,谁家有事邻里都会帮忙,没有打架斗殴的事发生。”

“十九娘说农活不分男女,但汉子们都会主动承担得多些,没办法,谁让村里阳盛阴衰呢?”

村里女多男少是益州征兵造成的,四肢健全的汉子都离了家,只有老弱妇孺了。

“也不知从军的人怎么样了?”

他们若在家,老娘妻儿或许不会遭那么多罪,百户原本想感慨两句,说到这,心里不由自主滋生出恨意来,“十九娘,你说有生之年大家伙能和亲人团聚吗?”

又或者,有生之年,他们会不会为了那德不配位的人反过来杀他们?

想到这种可能,几位百户皆陷入了沉默。

“当时该拦着他们的啊,断了一臂又如何?丢人现眼又如何?起码能陪在家人身侧啊...”

他们中,有三人为了逃避兵役自残。

当时抬不起头做人,现在只恨没能规劝身边人。

为置百姓不顾的朝廷效力,不值得,哪怕死,也该为十九娘这样的人去死。

“十九娘,哪日我若遇到从军的亲人,能否接他来村里住?”想到一腔孤勇生死不明的亲人,百户眼角酸涩泛起泪花,“他们走时斗志昂扬的,扬言立功衣锦还乡提携我....”

殊不知,最后竟是蜀王谋反的牺牲品。

“能啊,只要他们踏踏实实过日子,我让人给他们建屋子。”

“那...”百户还想说什么,刚冒出一个字又止住了。

梨花摊手,“你说?”

百户看了眼其他人,鼓起勇气道,“十九娘能否派人去益州兵营寻他们?发起兵变的是节度使,称王的是节度使,和他们没关系的。”

他知道梨花有本事。

云州那样的地方她都敢派人去,益州这么近,她肯定有法子的。

他说的是大多数村民的意思。

梨花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看向其他人,“你们也是这么想的?”

几人轻轻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