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第5/5页)
“简姐姐和娟娟算从南方批发衣服,到这边来卖,我想跟她们一起干。”
此时南方是内地与世界对接的窗口,时尚水平领先内地二十年,仿佛不用挑选,随便批发几百件到内地来卖,就能发大财,只要付出一些辛苦就行了。
“她们懂服装吗?”
小金花不明白她为什么这么问:“衣服天天穿,还有什么不懂的?”
王雪娇对服装生意略有认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看似一样的衣服,其实穿在身上可能天差地别,自以为眼光独到拿了特别的衣服,可能顾客不买账,一件都卖不出去。新手很容易踩坑。
听起来,简燕跟李娟两人就是那种“这么容易就能挣钱,我上我也行”的想法。
不过,万一这两人真的极具天赋,在美学上眼光独到呢?
王雪娇也没多劝,对小金花说:“其实,我的建议是,好歹先去服装店工作一下,收集一下顾客的想法和意见,看看她们看中的衣服,跟顾客的想法是不是一样。”
“嗯”
王雪娇:“你也喜欢卖衣服?”
“不喜欢,就是看到能赚钱,所以,我就想跟她们一起试试。”
“我倒觉得,你还不如摆摊卖面食,你做的很好吃,我可以教你怎么调味。”
“真的啊!!!”小金花觉得自己在服装上实在没有什么天赋,做面食,那她有绝对的自信。
“不过,摆摊要本钱的,你有吗?”
“有有有,我就是因为这个才来找你的。我买到你说的股票了。”
小金花小小声的说,解开棉袄,掀开毛衣,层层叠叠,最后露出一个用布缝成的腰包。
“你怎么买到的?”王雪娇很惊讶,她在报纸看到了,说那天在最大证券营业部排队的人起码有四万多人,小金花那边没有四万,起码也有一万多,都绕了好几圈了。
虽然她站在第七个,但是,排在她后面的人,都是膀大腰圆的壮汉,小金花这个小身板,不可能撞得过他们。
按王雪娇的设想,应该是小金花被挤出去,啥也买不着,然后被同事们带回局里,她来认领回她的一千块。
后面小金花那么快被放出来,有点出乎她的意料,不过她习惯了自己时代的物价,对一千块钱的离去,没有过于悲痛欲绝。
这次小金花回来,就当是捡了一千块。
小金花拿出腰包里的纸,不是股票,而是“股票认购证”。
王雪娇顿悟,为什么小金花能力压群雄,买到它们了。
股票认购证上有一行奇怪的字,说销售收入将全部捐献给社会公益事业。
听起来不像是赚大钱,而是慈善捐款,所以压根没人买。
这东西在真实的历史里,是1992年1月19日发行的。
在这篇男频文里,被作者提前到了1991年12月,以便男主能买到,攒到第一桶金。
股票认购证是有资格买股票的凭证,而不是股票本身。
1号到10号,随机抽奖,抽到几号,就能买该号码对应的股票。
现在三十块一张,转手倒卖,最高的时候,能到五千块一张。
一百张认购证,每次开奖,必有十张中奖。
如果自己身上有足够的本钱,亲自用这张认购证去买股票,能带来六十万到八十万的收益。
于是,1992年,五千块一张的认购证,被抢疯了,不少人一百张一百张的买。
小金花给了王雪娇三十三张认购证,还有一张十块钱。
王雪娇将认购证收起,又将十块钱给小金花,笑道:“这是给你的代购费,你的认购证也要收收好,不要弄丢了。”
还有三个月,三十块钱一张的认购证,就是八百块一张了。
小金花眨巴眨巴眼睛:“我已经卖掉了。”
“啊?”王雪娇震惊。
小金花买完认购证出来,就有人用四十一张的价格买走了。
王雪娇内心的小人还没有来得及替小金花捶胸顿足,就被小金花下面的话按回去了:
“幸好卖掉了,公安员把我带回去的时候,问我走的时候,郁叔诚哥给过我什么东西,我说给了我一千块钱,他们说那个是赃款。我就给他们了。现在我还剩330块钱。”
330块钱,摆个小面摊,从头开始是够了。
如果没有这笔钱,小金花可能已经回到老家,开始过着同村女孩早嫁人早生仔的人生。
从某种角度来说,小金花也是有点运势在身上的。
王雪娇替小金花庆幸的同时,转念一想:不对啊,这会儿应该还没有人认识到认购证的价值,就算买,也没必要从小金花手上买,除非是大规模扫货,只有消息灵通人士才这么干
看来,从小金花手里买证的人,不是本书的男主,就是本书的终极大反派。
王雪娇深为遗憾:真可惜,这个世界还没有摄像头,不然高低得看看,从小金花手里买认购证的人到底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