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第4/6页)
王雪娇:“是啊,毕竟跟帅气的飞行员谈恋爱是一回事,嫁到家里有一堆兄弟妯娌的婆家是另一回事。”
“对,我当初跟我爱人结婚,就是看中他是独生子,不用去烦什么兄弟姐妹的一大堆事,太烦人了。姑娘,你嫁人的时候也得注意啊,不然,你都不知道,什么大姑子小姑子,弟媳大嫂的,一大堆破事,最后养老人的时候么,是一个不肯养,分家产的时候一个个积极的不行。”岳格
老板娘大概是从别人那里听过不少悲惨故事,有感而发。
王雪娇看了一眼张英山,又低下头,他这个起点孤儿院风格的人,要谈婚论嫁确实相当省事,就是不能说,说出来太地狱了。
热情的老板娘把那一蛇皮口袋的向日葵花盘都剥出来了,王雪娇拎着两大袋葵花籽从饭店里出来,衣兜里还有老板娘硬塞给她的一听可乐。
迎面就遇到了恽诚的助理急匆匆跑来:“余小姐,原来你在这,恽董有事找。”
“他怎么不打我电话?”
“打了,关机。”
王雪娇疑惑地把大哥大掏出来,居然没电了:“刚才还有一半呢”
“请先跟我走吧。”助理客气地说。
王雪娇、张英山和韩帆三人上了助理的车,驶进一个大院子里,从马路到最后停车,中间路过了三道岗哨,每次都要停车检查。
司机掏出自己的证件和行驶证、哨兵还要对照车牌号码,再挨个对车上的人脸。
走进一栋灰色的小楼,大厅的地面铺的是灰色的地板砖,顺着楼梯上二楼,一楼和二楼之间居然还有一面全身大镜,右侧写着三个小字:军容镜。
“讲究。”王雪娇小声嘀咕,“出门前照一照,是不是就不会被纠察抓住了?”
韩帆低声:“不能,我曾经被抓过一次,有一只脚没穿袜子,被裤子挡着了,没看见,一走路,被纠察发现了。”
“你有什么想不开的,只穿一只?”
“这不是急着去买东西,忘了么。”韩帆撇撇嘴。
进了二楼会议室,有十几个穿军装的人,还有好几个人的肩膀上有杠杠和星星。
有人为双方介绍,王雪娇才得知坐在对面这十几个穿军装的都是文职人员,也就是俗称的“笔杆子”,负责各级队伍的对内和对外宣传工作。
其中就有把摄制组捞出来的杨政委。
见到王雪娇,得知她就是拦着摄制组不让他们闹腾的人,杨政委还夸她:“幸好有你拦着,不然闹得太难看,我都不好开口。”
其实连王雪娇都不明白,摄制组的人哪来那么大的自信在人家军营里面闹的。
真是觉得自己特别理直气壮,特别有理么?
别说他们都不确定恽诚能找着的人到底有多硬,就算确定了,要是跟一线的人闹翻,又有什么好处,县官不如现管,何必给自己找麻烦。
王雪娇笑道:“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有什么好吵的呢,把事情说开了,该怎么办怎么办。”
其他人听见王雪娇这么说,心里不由生出几分对她的好感,谁不喜欢冷静理性的人。
后面几天的合作应该会非常顺利。
人都到齐了,
这次恽诚要捐赠医疗设备,提高整个地区的医疗水平,堪称军民共建的典范,非常值得好好地写几篇专题报导。
恽诚提出想要去各个兵站看看实际情况,以便准确地提供医疗援助,比如给高海拔的兵站提供制氧设备,给缺乏能源的兵站提供发电机组,给只有苦水喝的兵站提供净水过滤设备。
他非常抱歉地说:“我们的资源也十分有限,不能做到给所有兵站提供全套设备,只能针对性的解决最严重的问题。”
不用说,大家也都能理解,给所有兵站提供制氧、发电机、净水、药品那得多少钱。
对于他想去兵站看看的愿望,自然也是可以支持的。
反正每年部队自己宣传,都会去兵站进行拍摄工作,普通人也能路过兵站,算不得什么绝密的地方。
一共十四个兵站,目前的计划是一天一个。
兵站其实不大,如果是在平地,一天拍七八个都不是问题。
问题是随便一个兵站都在海拔三千五往上,人光是站着,就觉得呼吸困难,用正常语速说三四句话,就要喘,更别提扛着机器干活了。
王雪娇当初接到任务,让她过来的时候,她还跟康正清开玩笑说:“反正我不进可可西里。”
她不是怕可可西里的荒芜,只是怕它的海拔,要四千五百米左右。
结果现在要去的几个兵站,也没比可可西里好多少。
根据她的心得,上高海拔一要氧气,二要头疼粉。
葡萄糖和红景天只能当安慰剂。
韩帆这个对高原适应能力比她还差的人,被王雪娇留在格尔木:“你待这,闲得无聊就去那家饭店打听打听消息,帮我遛遛狗。你去要是倒下了,我和张英山都扶不动你。”
“好吧。”韩帆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清晰的认知,上次倒过一回,实在是记忆犹新。
第一站是去离格尔木只有八十多公里的纳赤台兵站。
光秃秃的路,光秃秃的山,开着开着,就看见大马路边,有几个小盒子一样的房子散落在辽阔天地间。
王雪娇看着那几个用石块垒成的房子,怎么看怎么不结实,她的脑中闪过了《三只小猪》的故事:房子被一吹,飞走了。
等下车,有人打开门,王雪娇了然,原来不是三只小猪,而是半坡文化。
这种建筑名叫“地窝子”,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从平地向下斜挖出一个大坑,头顶上是用粗粗细细的树枝加上草土混合物搭起来的屋顶,中间留了一个天窗用来通风。
负责接待的勤务十分不好意思:“我们这边条件不好,你们从大城市里来的,肯定不习惯吧?”
“习惯习惯,真挺舒服的。”王雪娇一进门,就飞快站在他们的空心火墙边,留恋不肯去。
格尔木市内海拔两千八,市区现在最低气温零下十度,纳赤台海拔三千五米,海拔每高一百米,气温就要下降06度。
所以一下车,王雪娇就感觉到温度骤降,再加上一阵一阵的大风,她感觉棉毛衫、两件毛衣、大厚棉袄,加在一起像纸糊的,整个人被风刀给吹穿了。
能有取暖的地方,还要什么自行车!
勤务介绍:“这里是后来建的,刚开始,这里只有帐篷,还有几个锅,根本挡不住风,吃饭的时候半碗饭半碗沙,现在这个条件也不好,不过比一开始强多了。”
这边的海拔还不算高,离格尔木市区挺近,医疗方面缺的东西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