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第2/4页)

王雪娇与冯老心有灵犀,在情报站的办公室里,王雪娇对恽诚摆事实、讲道理:“我要经费又不是装进了我自己的口袋!公开的贝尔格莱德防空雷达确实很老旧,但是!谁也不能保证亚历山大说得就是真话啊!万一他就是故意藏着掖着,做为他将来多捞钱的筹码呢?

要他死心塌地的交换,不就得先把他的家人从萨拉热窝救出来吗?

反正,人到我手上,交不交给他,也是我说了算,不行就都杀了呗,当着他的面杀掉,更有威慑效果,比悄悄的饿死在萨拉热窝更有冲击力。

还有中国大使馆,这边情报站一群废物,什么都查不到,除了走错门,就是走错门,这招,日本人在1937年就用过了,他们就不能有点别的招吗?还假扮打扫烟囱的清洁工,结果被卡在烟道里了……蠢成这样,我真的很担心,他们会不会影响我完成任务……

没办法,一个家里谁承担家务比较多与性别无关,谁看不下去谁多做……

不巧,我看不下去,他们太蠢啦!他们的脑子都在脚后跟里装着!”

仗着她的办公室有超强隔音,王雪娇肆无忌惮地激情辱骂情报站点的同事们。

其实,这几年来,贝尔格莱德情报站也算小有建树,打听到了很多消息,掌握了最佳的介入时机。

当然,失手也是有的,毕竟谁也不可能十全十美。

王雪娇才刚来没几天,就通过各种场合收集到了情报站点的故事和事故。

出了事,自然就要有人背锅。

没有人是自愿背锅的,背锅侠必然一肚子怨气。

一位FBI高管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谁上班没骂过老板。”

那些从背锅侠们身上滋滋直冒的怨气,变成了在闲聊中不经意透露给王雪娇的消息,接着成为恽诚要经费的强力保障。

不同项目的同事犯错,就是自己项目进击的最佳时机。

恽诚在要钱方面,有着相当的主观能动性,王雪娇只告诉他具体事件,由他来负责深入探讨、详细分析,最后得出一个必须给余梦雪打钱的理由……然后他也能跟着获得一点抽成。

情报站认为不怎么重要的亚历山大,在恽诚的请款申请报告中,简直就是一手掌控波黑局势的关键节点。

对同一个人完全相反的判断,负责拨款的部门表示:“既然有这么多证据指向他确实有用,那么我们就不应该轻易放弃他,我们又不是出不起钱!”

鉴于情报站这边很看不起亚历山大,所以总部决定让余梦雪亲自来负责此事。

现在余梦雪的身份依旧是编外人员,这样可以方便行事,万一她任务失败,身份暴露,中央情报局可以推得干干净净:在我们所有人事档案里都没有这个人,凭什么说她是我们的人?

恽诚、总部、情报站各打各的主意,最终把王雪娇的买楼钱、土木工程钱都给报了。

甚至为了避免让人查出来那栋楼是中情局买的,买家的姓名都是“猛虎集团驻贝尔格莱德分公司”,公司是临时注册的,猛虎帮负责注册的同志发现经营范围是可以自己随便写的,他一琢磨,反正写一个是这么多注册费,写一百个,注册费也一样……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全写上呢?

于是,他就把能注册的经营项目都注册上了。

王雪娇沉默地看着经营许可证书,贝尔格莱德分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安保、运输、土木工程、零售百货、餐饮、旅馆、服装、旅游、五金加工、进出口贸易、计算机销售、软件开发与销售……

比金三角总部还牛逼……西苏里注册的时候都没想到还有软件开发……

算了,不过是一个掩饰身份而已,无所谓。

王雪娇注册这个公司的目的除了买楼,还有接收中央情报局打过来的钱。

钱一到账,立马开工。

开工这种事情,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买各种建筑材料,比如排班,也有很多需要与本地人联系的事情,比如那么多建筑垃圾怎么运出去,扔在哪里。

所以,等项目准备开工的时候,王雪娇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翻译不够用了。

挖萨拉热窝地道的事情更加复杂,随时都有可能会冒出手里端着枪的猛人,问他们到底是干什么的。

所以,那组人需要一个同时会说波斯尼亚语、塞尔维亚语还有克罗地亚语,顺便精通中文的人,王雪娇先前找的翻译小李就是四语人才。

把小李派给萨拉热窝以后,挖地下室这边的翻译就不够了。

这边的翻译主要是跟建筑材料供应商沟通联络,附近没有居民楼,倒是不用担心工程扰民,也不需要是四语人才,会塞尔维亚语就行了。

还是那位温州老板,虽然他要的中介费很贵,不过胜在介绍的人确实靠谱。

这次,他介绍了一个人给王雪娇:“她的语言能力非常强,不过价格也高。”

“有多高?”王雪娇对同传翻译的印象是2025年的一小时一千块钱人民币,现在才1994年,就算是国外,就算塞尔维亚语是小语种,应该也不至于要这么贵,毕竟这里也不是什么重要客户的地盘,像阿拉伯语的同传能卖到一小时八千块。

王雪娇的心理预期是打个对折:每小时五百块钱。

温州老板伸出一根手指:“每天五百块钱。”

“她可以加班吗?加班费呢?”王雪娇问道,要是不能加班,那就很让人烦恼了。

温州老板笑笑:“当然能加班,加班费……事没干完就不走呗,我们做生意的不都是这样?不过要是她已经回去了,你还把她叫出来,那多少得给点意思意思。”

“没问题!”王雪娇最不缺的就是钱!

价格谈好了,温州老板把王雪娇带去见翻译。

“阿惠也很不容易,要是她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尽量给她一个改正的机会,不要把她换掉。”温州老板说。

王雪娇:“能多不容易?”

想加钱就直说,什么容易不容易的,人生在世,谁容易。

温州老板说起阿惠的身世。

她是家里的大女儿,本以为这辈子就是独生女,有责任负担起家里的重担,所以她十六岁就没继续读书,改革开放以后,跟着父母走南闯北打下一份偌大家业。

阿惠的母亲身体不好,一直病怏怏的,她一直让阿惠要孝顺父亲,要努力工作,她说:“等你爸也没了,家里的钱和公司,不都是你的吗?好好做。”

阿惠信了,对公司的事情十二万分的上心,稍微重要一点的事情都亲力亲为,年纪轻轻,就长出不少白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