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策略

魏阳带队的摸排工作成果显著, 厚厚几摞走访笔录堆在办公桌上。

经过细致筛选,三名最符合犯罪心理画像特征的嫌疑人已被依法传唤至局里:油漆工孙小海、保管助理葛明、搬运工王顺。他们此刻正分别坐在不同的询问室里,等待着未知的命运。

心理画像小组办公室的白板上, 画像的核心特征:男性、20-30岁青壮年、矮小、瘦弱、压抑、自卑……依旧醒目。

表格旁边, 新贴上了三张嫌疑人基本信息表, 以及摸排组整理出的关键点摘要。

范威去处理其他紧急事务,将审讯前的策略制定交给了姜凌团队。

姜凌站在白板前,目光扫过三名嫌疑人的资料,最后落在围坐桌边的李振良、周伟和刘浩然身上。

雨停了,但窗外天色依旧阴沉。

“人带回来了, 画像锁定的目标就在眼前。”姜凌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画像只是指引方向,找到纵火的动机和证据才是关键。现在,结合摸排信息,队里给了我们任务, 要对这三个人的心理进行深层次分析,找出他们的软肋, 制定针对性的审讯方案。”

姜凌看向一直在研究犯罪心理的刘浩然:“浩然, 你先说。基于画像和摸排信息,这三个人, 谁的心理状态最不稳定?”

刘浩然立刻翻开他的笔记本:“从摸排信息来看,为三名嫌疑人都符合画像的基础特征:内向、存在感低、有挫折经历。但他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可能的触发点存在一定的差异。”

为便于说明, 刘浩然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指向孙小海的照片与信息表。

“孙小海,23岁, 油漆工,1米58,很瘦。这是画像吻合度最高的目标。工友描述他怕见光、被训斥时死死攥拳头。这显示他自卑感极深,长期处于被压抑和可能被欺凌的状态,内心积压着巨大的愤怒和屈辱,但缺乏宣泄渠道。他的防御机制是极度的退缩和压抑,将一切负面情绪内化,这种长期的压抑就像一个不断加压的高压锅,也许有一天,就会突然爆发出来。”

刘浩然顿了顿,加重语气:“他的‘触发点’可能是任何一次看似平常的、针对他个人能力或存在的羞辱性事件。比如工头又一次当众斥责他笨手笨脚、没用,或者工友一个充满嘲弄的眼神、一句‘小矮子’的玩笑。对于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人来说,最后一根稻草可能很轻,但足以引爆累积的破坏欲。纵火,对他而言,可能是唯一能让他瞬间感受到强大和报复世界的方式。审讯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那根最后的稻草,引导他释放长期压抑的屈辱感,承认纵火带来的那种扭曲的掌控感。”

说到这里,李振良叹息了一声:“这个孙小海,让我想到了陈安平。他长期被PUA,孩子是他最大的软肋,当得知何美娜怀的孩子不是自己的,他便控制不住的情绪。”

陈安平现在已经在周伟战友所在的和顺酒店成为大厨,生活得有滋有味,和心理画像小组成员,尤其是周伟关系很好。提到陈安平,周伟感叹了一句:“幸好我们及时介入、疏导,这才没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李振良、刘浩然也都附和道:“可不是?现在他性格开朗了不少。有时候想想,如果我们没管他,说不定真的会像组长说的那样,有一天他会挥刀杀人。”

眼见得歪了楼,姜凌提醒道:“回归正题吧。”

周伟将话题带了回来:“这个孙小海,就应该像对陈安平那样安抚为主。审讯的时候可以重点问问他遇到过什么样的委屈,态度尽量温和一点。”

刘浩然点了点头,继续分析第二名嫌疑人。

“葛明,25岁,保管助理,瘦弱,内向,他的挫折源比较明确:相亲失败,被女方嫌弃工作没前途。这对他这种性格内向、可能对家庭和未来抱有期望的年轻人来说,是一次对自尊心和自我价值的沉重打击。摸排反映他近期情绪很低落,他可能会将自己相亲失败归因于社会或工作环境的不公平,并通过纵火宣泄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李振良张大了嘴,觉得有些不可思议:“那个,不是吧?相亲失败就纵火?我觉得有点大惊小怪了。男人嘛,谁没几次相亲失败的经历。看不上就看不上呗,下一个更好。”

周伟道:“那是你,不怕挫折。有些人不一样,可能他本身就因为个人条件不好比较自卑,好不容易鼓起勇气相亲,却被迎头一击,脆弱的心灵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就……砰地一下爆发了。”

停顿了一下,周伟说出自己的观点:“那这个审讯的时候也容易,就围绕这次相亲展开,问问他具体情况,引导他表达对现状的不满,观察一下有没有可能和纵火有关联。”

刘浩然继续往下:“王顺,28岁,搬运工,个子不高但结实,闷,被工友们嘲笑三棍子打不出屁。他的体格描述与画像的瘦弱有偏差,但性格符合压抑和被忽视这两点。工友的玩笑带有明显的侮辱性,长期积累也会形成压力。他的触发点可能是一次特别过分的羞辱,或者长期积累的不满在某个节点爆发。纵火动机可能更偏向于对特定欺凌者的报复,或者也是一种展示力量的方式,证明自己不是真的‘没屁用’。”

听到这里,周伟快速接上:“那,审讯重点就是要问问他面对嘲笑时真实的内心感受,观察一下他是不是对某些特定的人或者环境有仇恨。”

姜凌赞许地点点头:“浩然的分析很到位,抓住了关键差异。现在,我们结合空间地理和物证疑点,制定具体审讯策略。”

她看向周伟:“大伟,空间上,那个靠近值班室后窗的3号起火点,行动难度极大,狭窄、堆满杂物,需要钻爬。谁最有能力快速完成这个动作?”

周伟立刻指向孙小海的照片:“毫无疑问,孙小海!他身高只有1米58,极瘦,这种体型在那种狭窄空间里行动最具优势。葛明虽然也瘦弱,但身高接近1米7,钻爬灵活性会打折扣。王顺体格结实,在那种地方转身都困难。孙小海是唯一能快速、隐蔽完成3号起火点点火的人选。而且他是油漆工,能接触、获取到助燃剂。”

“物证方面,”姜凌看向李振良,“3号起火点在值班室窗下,点火时需要利用范国平放松警惕的时机。谁最有可能在案发前与范师傅有短暂、不引人怀疑的接触,能够明确知道范国平吃饭的时间?”

李振良立刻接话,思路清晰:“摸排显示,葛明作为保管助理,和范国平有工作交集,接触比较频繁。孙小海是油漆工,主要在作业区,与保管员直接接触较少,但领取材料时需要。王顺是搬运工,与保管员接触也主要在领料、出入库时。从这里来分析的话,葛明的嫌疑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