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拒绝

王强家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

看到警察上门, 王强那年迈的奶奶佝偻着背,浑浊的眼里满是绝望和麻木:“管不了,我管不了啊。他爸死得早, 他妈改嫁, 我老了, 没用了……”

王强的报告上,“家庭破碎”、“早期辍学”、“缺乏监护引导”、“长期社会边缘化”、“已形成反社会行为模式”等犯罪影响因子触目惊心。

姜凌蹲在老人身边,温声道:“奶奶,王强犯了错,要接受法律制裁。但他还年轻, 如果出来后,能有人拉他一把, 学门手艺,有个地方住,有人管着点,也许还有机会走上正路。放任不管, 他只会越陷越深,您也不希望他将来……”

老人枯瘦的手紧紧抓住姜凌的胳膊, 老泪纵横:“姑娘, 帮帮强子,求求你们, 帮帮这个孽障吧!”

姜凌转头看向应璇玑。

应璇玑走到老人身旁:“放心,我们会管他。他才17岁, 一切都有可能。您保重好身体,至少,让他心里有个牵挂,是不是?”

老人连连点头:“谢谢, 谢谢你们。我以为,强子都这样了,我们这个家算是完了,没想到啊,政府还记得我,还记得拉强子一把。你们是警察,是老师,肯定懂得比我多,我听你们的!我会活着,一定要活着,我要看着强子走上正道,走正道啊……”

走出王强家,应璇玑与姜凌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悲悯世人的责任感。

应璇玑道:“多关注弱势群体,就能减少犯罪率的发生。”

姜凌“嗯”了一声,“等下和辖区派出所、社区居委会那边都说一下,让他们定期上门送点米面油,关心一下王强奶奶的身体健康,并及时将家里情况反馈给王强。他的反社会行为模式初具雏形,但毕竟只有17岁,还来得及矫正。只有让他感受到生活还有希望、社会仍有温情、家里有人牵挂,才能改造成功。”

应璇玑拍了拍姜凌的肩膀:“走!去下一家。”

李伟的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工人,一说起儿子就满脸愁苦和不解:“这孩子从小就蔫儿,胆子小,怎么会跟着去打人呢?”

姜凌拿出李伟的报告,解释了“性格内向自卑”、“缺乏主见”、“家庭情感支持薄弱”、“易受群体影响”等因子如何让他在群体压力下丧失判断力。

“李伟本身主观恶意不深,但他太需要朋友,太害怕被孤立了。如果家庭能给他更多安全感,学校能帮助他建立自信,学会说‘不’,也许悲剧就能避免。他现在最需要的不是责骂,而是引导和支持,帮助他明白什么是对的,如何坚持自己。”

李伟父母看着报告,又看看低头不语的李伟,第一次意识到儿子内心的脆弱和他们的疏忽。

李父长叹一声,用手搓了搓已经发僵的面孔:“我,我们试试。”

李母眼泪汪汪:“我们都是老实人,从来都是与人为善,遇到邻居需要帮助从来不说二话。怎么说‘不’,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教孩子?”

应璇玑是心理学专家,当然知道老实人之所以不懂得怎么拒绝别人,其深层原因有几个:一是恐惧,怕被排斥或冲突;二是自我价值感低,觉得讨好别人才能被接纳;三是缺乏拒绝的榜样和技巧;四是过度考虑他人感受;五是对拒绝后果的灾难化想象。

但面对迷惑的李伟父母,到底应该怎么给出直接的建议呢?

应璇玑决定先从原因着手和李伟的父母沟通:“你们知道,为什么李伟不敢说‘不’吗?”

李母抬起头、收了泪,可怜兮兮的眼神里多了一丝亮光。

她是家中长姐,从小就被爸妈教育要老实听话,要勤劳肯干,她有时候遇到父母、弟弟妹妹提出无理要求时其实内心很想拒绝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没有底气,说不出那个“不”字。

虽说委委曲曲地答应了,但事后她总是后悔,真的很恨自己这懦弱的个性,

小伟为什么不敢说“不”?这个问题的答案李母也很想知道。

应璇玑看出了李母眼中的求知欲,放缓了语速。

“第一个原因,是害怕得罪人,怕自己不合群,说白了,就是害怕被大家排斥。李伟可能觉得,说‘不’会让朋友不高兴,会被孤立,以后没人跟他玩了。他特别看重‘有朋友’这件事,害怕失去群体温暖。就像大人有时候也会抹不开面子拒绝亲戚借钱一样,孩子也会害怕被小伙伴圈子踢出去。”

听到这里,李母眼中的亮光越发炽热,不停地点着头:“对对对,就是这样。我弟上次借钱说要买房,其实我不想借的,我自己家里都没买房呢。可是,我怕娘家人骂我,怕他们说我没良心,怕他们不要我。”

应璇玑的目光中多了丝怜惜。

她也是女性,当然知道娘家人对于很多出嫁女的意义——那是人生最大的后盾,是遇到困难时的支撑,是和婆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之后的归宿。

但她们并不知道,有的娘家人就是利用这个心理弱点,成为无止境的吸血鬼,不停地索取着钱财、精力。

应璇玑并没有着急指点李母的人生,而是继续聚焦在李伟的教育问题上。

“第二,觉得自己不重要,说了也没用,这是一种缺乏自信和自我价值感低的表现。李伟性格内向,可能平时得到的夸奖和关注比较少。他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人微言轻,说了不别人也不会听,反而显得自己‘事儿多’或者‘扫兴’。他觉得顺从是安全的,至少不会被注意或批评。”

李父听到这里,内心里涌上一股暖流,感觉自己的内心感受完全被眼前这个大学教授说了出来。

他就是个普通工人,模样也不出彩,老实本分地上着班,平时也很少发表意见,因此被同事取了个外号,叫“老蔫儿”。他每次想说“不”的时候,刚一张嘴,想到反正也没人在意,没有肯听他的意见,他便又闭上了嘴。久而久之,他的话越来越少。

这一次,李父同样也没开口发表意见,但他竖起了耳朵,想要听听应璇玑后头怎么说,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应对。

“第三,不知道不字怎么说出口。老实孩子往往不太会表达反对意见,他不知道怎么拒绝才能既不让对方太难看,又能守住自己的底线。他可能觉得直接说不太生硬、太伤人,但又找不到别的办法,干脆就不说了。就像咱们有时候想拒绝别人,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怕说不好。”

这一下,李父、李母一起重重点头。他们俩都属于嘴笨的人,只知道做事,不晓得怎么表达自我。应璇玑这些话,明面上是说李伟,但感觉句句都在点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