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联动
带着沉甸甸的家访资料和初步报告, 姜凌和应璇玑没有停歇,又来到了案发地所在的辖区派出所,找到了负责该片区的王所长和几位老民警。
“王所长, 各位同志, 打扰了。”应璇玑开门见山, “案子虽然破了,但这几个孩子,尤其是像王强、赵小鹏这样家庭问题严重、很可能形成惯性,将来从少管所出来,还是要回到咱们辖区。”
王所长点点头, 眉头紧锁:“是啊,这种半大小子最难弄, 家里管不了,出来没工作,很容易又跟那些混混搅在一起,成为咱们重点‘关注’对象, 三天两头惹事,头疼得很。”
姜凌立刻接话:“这正是我们来沟通的目的。我们不能只等他们再犯事才管。预防, 要从现在就开始!”
她拿出陈栋、王强和赵小鹏的报告, 重点强调了他们的风险点和可能的出路:“派出所是基层治理的关键力量,熟悉情况, 有威慑力。我们希望能和派出所、社区联动起来,建立一套帮扶机制。”
王所长也是从基层做起, 深知这些问题少年的危害性,对姜凌提出的帮扶机制很感兴趣:“那你详细说说?”
姜凌拿出陈栋父亲签名画押的保证书,送到王所长面前:“这是陈栋父亲的保证书,他暴躁易怒, 经常打骂孩子,不过这次经过教育有了较好的认识,写下了保证书。这一份放在派出所,一份放在社会居委会,你们都负责监督。”
王所长看到陈父那歪歪扭扭的签名,不由得笑骂道:“这个老陈!你们不知道,陈栋曾经来派出所告过他爸,结果被他爸抽了一顿,我们派出所也不好多说什么。现在有了这份保证书,我们就能好好教育一下他了。”
姜凌道:“你们的态度一定要严肃,不要给陈栋的父亲狡辩的机会。对于家庭暴力,我们派出所不能总按家务事来调解,要认真对待!”
说起家庭暴力,几名老民警都颇有感触。
“虽然说现在我们主要还是调解,但有时候也是要区别对待。”
“你看陈栋,这孩子我是看着长大的,小时候聪明机灵得很,就是因为老陈太粗暴,一天到晚打他,这有样学样……唉!”
“行,以后我们不仅让他们写保证书,还要写下违背承诺的处理方式。有工作的让单位处理,没工作的送社区劳动,惩罚如果不到位,保证书就是个装饰。”
王所长看着被太阳晒得满脸通红、额角冒汗的应璇玑、姜凌,被她们认真工作的态度所感染,郑重点头道:“教授都能放下架子去家访,我们基层民警也不能落后,放心吧,我们一定好好保管保证书,好好监督老陈。”
姜凌又提到王强:“王强现在的亲人只有奶奶,请你们平时多关注一下老人。政府有帮扶政策,每年对孤寡老人、贫困家庭都有拨款,这一点,请派出所和社区联系一下。最好定期安排人对接王强与他奶奶,让他们祖孙保持畅通的联系。奶奶,是王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我们善待老人,就是在王强那片柔软的心田里播下爱的种子,这样就能削弱他身上的戾气。”
见姜凌她们师生工作做得这么细,王所长大受感动:“好,回头我就和社区干部联系,一定落实到位。”
最后是赵小鹏,对这个生活在暴力之中的少年,姜凌深表同情:“他不是天生坏种,只是为了生存走上了歧路,这一点学校、社会都有责任。可以送他进工读学校,让他学习一技之长,教会他生存技能,等他出来之后就能养活自己。”
王所长叹了一口气:“那样的家庭,摆脱了也是件好事。”
姜凌表情凝重,拿出一份详细的书面报告:“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您辖区内的这五名少年,除了家庭教育与前期介入,后期回归的处理还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报告里,提到了陈栋等人从少管所或者工读学校出来之后的帮扶机制。
“第一,请一定要重点关注这几个少年。在司法部门在他们释放前,他们在少管所或者工读学校的心理评估报告、矫治情况等,要同步给派出所和社区。”
王所长一听,苦笑道:“你说同步就同步?这个工作谁来做?”
应璇玑道:“这一点,我们会反馈给少管所、工读学校,他们会定期与你们联系,希望所里指派专人负责这几个孩子的后期成长。”
王所长想了想,点头道:“那行吧,我们指派专人负责没有问题,反正这几个孩子肯定在我们重点关注名单上,只要少管所那边有人送过来,我们一定会认真看的。”
多方联动之所以没办法推广,就是因为历时长、各个职级部门都有各自的任务与职责,不可能长期盯着某几个孩子。现在光是第一条,就得让姜凌她们在少管所、工读学校、派出所之间跑好几趟才能促进落实。
姜凌继续往下说:“第二,要求回归青少年定期到社区报到。社区可以组织他们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比如打扫社区卫生、协助照顾孤寡老人、参与社区绿化维护等。让他们在劳动中感受责任,重建与社会的连接,也便于社区干部近距离观察引导。”
这一点本来就是派出所的职责范围,因此并没有太大的难度,王所长道:“这个没问题,就是多和社区沟通嘛。”
姜凌道:“第三,要加强对家庭的督促与支持。希望孩子们回来之后,派出所和社区干部能够定期走访其家庭,督促监护人履行责任,同时给予可能的帮助,比如申请低保、临时救助、技能培训等。”
王所长想了想,点头道:“行,这个我回头和社区那边通个气,制定个章程出来。以后遇到这样的孩子,都这么处理。”
姜凌也是从派出所出来的,当然知道派出所工作的繁琐与细致,她看向王所长,温声道:“孩子是国家的未来,还要劳烦你们,多多正面引导,鼓励社区青年之家、活动中心等场所向他们开放,组织一些健康的文体活动,鼓励他们参与,感受集体的接纳和温暖,隔离不良朋友圈。但同时,也要恩威并济,对苗头性问题及时警示训诫,划清法律红线,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只要遵纪守法,社会并没有抛弃他们。”
“我知道,这需要投入精力,需要耐心,你们会很辛苦。”姜凌态度很诚恳,“但比起他们再次犯罪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后续投入的警力,这点预防性的投入是值得的。”
王所长和几位老民警翻看着姜凌带来的家访记录和这份回归帮扶报告,听着她具体的设想,脸上的表情从开始的例行公事,渐渐变得认真和凝重。他们太清楚这些“问题少年”的破坏力和管理的无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