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知遇
这场停了十年首度恢复的高考真的是很效率,筹备快,考得快,出分下录取通知书都很快。
十一月底考完,十二月中旬分数就下来了,学校收到后,还往严雪这里打了个电话。
主要是考得太好了,严雪在长山又大小是个名人,学校干脆主动给她报了喜。
严雪收到后,又往严继刚学校打了个电话,通知弟弟分数下来了,顺便问问严继刚考得怎么样。
结果严继刚也正准备跟她报喜,他考了346分,比学校的第二名高出了足足60多分。
这一届高考满分只有400分,文科考数学、语文、政治加上史地,理科考数学、语文、政治加上理化。
严继刚已经毕业有段时间了,又只复习了一个月,在这普遍不重视学习的年代里,考得绝对不低。
这一点从他明显雀跃的声音里也能听出,剩下唯一会有影响的就是英语了,他的水平也比同届的其他人高很多。
严雪跟弟弟道了句恭喜,听得严继刚平复了一下情绪,赶紧问她:“姐你呢?考了多少分?”
严雪因为已经毕业有段时间了,怕考不好,提前几个月便开始复习,分数比严继刚还要高一些。
她考了362,数学语文和理化考得都不错,政治稍微差了点。
但她是占了先机,其他人都是扎扎实实凭本事考出来的,她也没什么好骄傲,就没到处宣扬。
可就算不宣扬,该知道的还是知道了,瞿明理还帮她打听了下省里整体的分数,跟她说应该能考上。
果然一月份通知书下来,她和严继刚都收到了,夹在信封里非常简洁朴素的一张纸。
纸上只有基础录取信息和报到截止日期,然后是委员会的公章,不过随信倒是还有一份入学须知,写了需要准备的东西。
首先是户口,然后是粮油关系的转移证明,还要带上15天的全国通用粮票和一本领导人选集。
虽然年代不同,样式也不同,严雪拿在手里,还是感觉眼眶一阵发酸。
她盼这一张通知书盼了多久?两辈子,两个时空,两段人生交错的梦里梦外。
每每梦里得偿所愿,梦外怅然若失,又不敢表现出来,还要拿笑脸去迎接顾客,照顾爸爸。
她将上面的字一个一个又读了一遍,突然感觉有只手落在了头顶,又动作很轻地揉了揉,是祁放。
男人低眸看着她,在这满室欢喜中只看着她,像是能明白她此刻所有感触。
也只有他知道她那深埋心底的遗憾,想着要帮她弥补遗憾,帮她填补缺失,抚平伤口。
严雪又笑了,眼睛弯弯的比任何一次都要亮,像是有星星在闪耀。
严家一下子出了两个大学生,哪怕没宣扬,两人的分数在那里,周围人还是很快都知道了。
而且严雪考上了,要去燕京念大学了,也就意味着她要离开培育中心,离开长山了。
这次和从金川调到县里不一样,走得远,是真的可能以后都见不到,众人既为她高兴,又油然而生一种不舍。
但再不舍,年底最后一次会开完,严雪还是收拾了东西,将辞职信递到了瞿明理面前。
“我还在想要推荐你去工农兵大学,你倒是自己考上了。”瞿明理看着感慨。
八年多过去,岁月也在这位书记脸上留下了痕迹,让他除了温和,更多透出的是沉稳和从容。
严雪笑起来,“都一样的,以后培育中心就只能请瞿书记多费费心了。”
“那肯定,我已经跟省里打了申请,要把木耳栽培作为咱们长山市的特色产业。”
瞿明理给她透了个口风,说完又看着那封辞职信,“你都要走了,这回没什么计划书要给我?”
显然是在开玩笑,严雪也就笑着道:“没了,像扩大产量、销往省外这种事,就看下一个经理的了。”
其实是有的,只不过想拿出来,得等到改革开放以后,现在还有些早。
就是不知道瞿明理到时候还坐不坐在这个位置上了,如果不在,又能不能找到可信的人接手。
但长山是他的根基与起点,相信他跟她一样,也会念着这点香火情,对这片土地照拂一二。
也希望这片土地,这些林场,在拥有了更多产业之后,能熬过将来的采伐转营林,能有新的可能和开始。
公事都谈完,这段合作多年又合作愉快的上下级关系也就告一段落了,但两人还有着不错的私交。
瞿明理笑容和煦,“你这一上大学,祁放也要跟着走了吧?之前省拖还一直想调他到省里去。”
科学大会的通知早就下来了,已经确定将于3月18日举办,届时祁放将随省里的代表队一起参加。
省拖不清楚这边的情况,还一直想把人挖过去,但祁放拒绝,倒不单纯是为了跟严雪一起走。
严雪没有瞒着瞿明理,“不是发通知研究生的招生明年也要恢复了,他想报考中科大研究生院。”
祁放蹉跎了十年,虽然成功将静液压系统完善,但仍只是本科学历,想独立做项目并不容易。
没有了原书中吴行德盗取老师的研究成果,没有不顾一切只为复仇,他深思熟虑过后,还是决定继续深造。
正好随着高考的恢复,研究生的招生也被提上了日程,只是时间紧,将77年的招生和78年的合并在了一起。
如今各校的研究生院都在重新建立,,第一个批准成立的就是中科大研究生院。
中科大研究生院隶属中科院,由中科院亲自制定学习内容,在如今这个年代,比清大、燕大的研究生院科研实力更强。
严雪觉得挺好的,机械是祁放的热爱,他能够继续深造,继续单纯地热爱着,总比把热爱变成了复仇的工具强。
他有工程师级别,又有已经完成的重要项目,研究生就读期间就可以自己申请课题。
或许某一天,他还会和原书中一样走上创业之路,但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不是他迫于无奈的唯一出路。
于是一家人在长山的最后一个年就这么过去,这一次没有值班,严雪得以安安静静在家里待产。
二老太太一边看顾她,一边还要帮孙子准备开学要带的东西,每天在家里忙得团团转。
严雪的预产期在二月,去学校报道是肯定赶不上了,也还好她早就考虑过这事,一收到通知书就给学校去了信。
信上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希望学校能通融一二,允许她坐完月子,迟一个月去学校报道。
大概学校也没见过谁是大着肚子上考场的,但她的分数又确实不低,比燕大在省里的录取分数线还高出三四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