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诏狱之灾(第7/8页)
铁笛秋伸手抚着墓碑,继续说道:“听到你出事的消息,我便已明白,朱元璋将你关入诏狱,其实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是对着我来的。可是我不甘心就此服输。我以为洞庭湖一案,按律来说,你不应有大罪。采薇虽然担心你,仍是绝不开口让我去向朱元璋求这个情。她知道我这一去,便要被关入那个无形的牢笼之中,这比杀了我还让我难受。”
李克己凝视着墓碑。墓碑是铁笛秋亲手刻的。
铁笛秋仰起头让冰凉的雨丝落在自己脸上,慢慢说道:“采薇的病越来越重,我一边用真气为她续命,一边召来悬壶道人为她诊治。可是悬壶道人说她这是心病;多年忧思,积蓄未发,一旦触发,便如雪山之崩,无可挽救。直到那时,我才知道,为了我自己的那点傲气,却要采薇承受这样的煎熬。我这一生,唯一的牵绊,是我自己给自己设下的,又是我自己亲手断送掉的。”
他说得很平静,但与他朝夕相处十余年的李克己却感到了他心中有如槁木一般的死寂的悲哀。
铁笛秋转过头来看着李克己,仿佛要从他脸上找到叶采薇的影子。过了一会才道:“你当然看得出我现在的情形。”
李克己低声道:“是。”
因为心力交瘁,铁笛秋全身的真气已然涣散。
铁笛秋道:“即便不是如此,我也不会去应天。如果我就这样低头认输,入朝供职,又怎么对得起采薇待我的一片苦心?她始终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绝不会勉强我去做违背我本性的事情,她在生时我未能低下这颗头来救她,她已不在,再低头又有何意味?所以,克己,今后一切,你都要靠自己了。”
李克己一震:“先生你这是——”
铁笛秋轻轻地道:“青城山是道家所言第十七洞天福地,本来能在此终老,也是我的福份。只是我现在的情形,委实不宜让外人见到,所以我会离开这儿,去哪儿连我自己也不知道。你不用为我担心,无论如何,我自保的能力还是有的;何况有隐仙门在,也没有人敢轻易来招惹我。唯一令我不能安静的,恐怕还是隐仙门的弟子。”
他自腰间解下一柄软剑,递给李克己:“这是掌门的信物游龙剑,我现在交给你了。倘若你这一回能够复职,按例不得再列为隐仙弟子,这柄剑就当是我托给你保管的;倘若不能复职,这柄剑就当是我将掌门之职交托给你。总而言之你得好好保管这柄剑。悬壶道人已知道我的情形不妙,他回去之后,必定会告知门中弟子。倘若让哪一个弟子在比武之际抢走了这柄剑,他便是新任掌门,料来一定会千方百计将我拘回隐仙门中去,以重修真气为名将我监管起来,免得朱元璋再因为我的缘故而寻隐仙门的晦气。”
李克己不知自己是该哭还是该笑。纵横天下一生的铁笛秋,如今却要隐迹埋踪以求自保;但既使在这个时候,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如何不让隐仙门拘管住他。
这一柄软剑,他在练剑时也曾用过,却不知这便是隐仙门掌门的信物游龙剑。
他接过来扣在腰间。
铁笛秋看看山下,说道:“那个孟剑卿,心机深沉,是个棘手人物。你替我绊着他,不要让他发现我要走。你先下山吧,我还想在采薇墓前多呆一会。”
李克己只好依言下山。
到山脚时,他忍不住回头望去,烟雾蒙蒙,哪里还能望见松柏林中的墓地。
他心中一酸,不由得落下泪来。
从今往后,他在这世上最亲近的两个人都已失去。
孟剑卿并没有催李克己及早动身回应天。
头七过后,李克己本已打算启程,但是城中笔飞弄老宅派人来通知他说周氏病危。
周氏是他的嫡母,无论如何他都应当去尽孝子之责。
孟剑卿又陪着他到了笔飞弄李家老宅。
这么多年来,他几乎没有见过周氏,印象之中,周氏始终是初到青城时所见的那个精明能干的中年妇人;及至见了躺在床上的这个枯干的老妇人,他不禁吃了一惊。
周氏的陪房老仆妇吴妈在一旁说道:“太太病成这样,全是让华家给气的。华家前天派人来退婚了。太太本不想退,当不得那边说话太难听,退了婚还被气成这样。我们看着情形不好,今天才赶紧派人去通知少爷过来。”
言语之间,竟是将周氏的病归因于李克己不争气、让华家退了婚。
李克己怔了一怔,眼前闪过去年在华府中所见的华露的模样。
华家之所以在这个时候退婚,料来是因为铁笛秋的失踪。铁笛秋既然失踪,他便已失去了让洪武皇帝回心转意、还给他前程与功名的机会,更有可能会刺配边疆或是发往军中服苦役,朝中戴罪官员,侥幸未死者,十有八九都是这般结局。
那样娇柔的华露,她的父亲又怎么舍得她跟着他去吃这样的苦头。就算不为华家的前程着想,也不应再缔结这门亲事。
吴妈的态度之间,还有着对华府趋炎附势的不满,李克己却已释然。
他不应连累他人。
至此他也明白了铁笛秋当时的心情。当自己的痛苦不得不与所珍视的人共同分担时,会变成双重的痛苦。
他不希望华露来分担他的命运。
周氏在床上睁开眼来,认出是他,示意他走近一点。
李克己在床边坐下。
周氏昏浊的眼睛定定地看着他,让他心中很不自在。
过了许久,周氏才说道:“我们李家,本来将一切希望都放在你身上啊。”
李克己默然。
周氏的眼泪滚了出来:“老爷当初为了做一番大事,刚刚成亲就离开了青城。我虽是他的正室,在一起的日子算足了还不到三个月。克己,你不要怪我怨恨你母亲;你叫我怎么不怨恨她!”
李克己无言以对。一直以来,他都是站在母亲的立场去看周氏;然而现在,当他为周氏设身处地想一想时,便深深体会到了周氏的心情。
周氏又道:“人都死了,再说这些也无益。大娘我也快死了。大娘生前的种种不是,你就多多包涵了。克己,你要记住,你是我们李家最大的希望啊!将来有一天,你能为我和你母亲争来两付诰封,我在地下也瞑目了。”
李克己心中茫然。他还有这个机会去宽慰九泉之下的母亲吗?
周氏费力地叫道:“吴妈!吴妈!”
吴妈赶紧应了一声。
周氏说道:“那家私薄子,还有钥匙,你都拿来,交给少爷。从今往后,你就好生服侍少爷吧,才不枉我待你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