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争依旧继续(第9/13页)
当时驻守京口地带的是副都统海龄。海龄是当时朝廷妥协之风抬头后,力主继续武力对抗英军的为数不多的将领。但他和奕山、奕经等人一样,并不是个将才,当英军第二次攻陷定海后,为了阻止英军继续深入内陆,他奏请沿海通商码头全部封闭,以绝英军登陆之地,这等于因噎废食,好在后来因为裕谦反对没有实现。
综合起来看,镇江当时的防务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城内的一部分大炮因为支援吴淞前线而被抽调走,仅留下几门防守城池。但道光皇帝为了加强防守力量,先后调集四川提督齐慎和湖北提督刘允孝各自带领辖区的千余名士兵一起前往镇江协助防守,并指示牛鉴、齐慎、刘允孝等人要在当地积极招募乡勇,可以利用地形,对英军实施火攻。为了不使京口防务出现纰漏,道光皇帝还指示耆英,必须为镇江提供源源不断的保障措施,不要让该地区的防务出现各方面的缺失。
事实上,如果当时驻防镇江的所有将领,全都按照道光皇帝的指示齐心协力去做,应该还是可以与英军掰一掰手腕的。但是,海龄决定采取闭城自守的策略,准备与英军打一场消耗战。
海龄认为,闭城自守是抵抗英军、保住镇江的最好办法。闭城可以杜绝汉奸活动,但实际上也是禁止百姓出城,他的理由是:百姓不出城,城内消息传不出去,汉奸也进不来。这样可以防止内外勾结,即使城内混入汉奸,闭城可以使情报送不出去,也可以抓捕汉奸。为此,海龄下令,凡发现有陌生面孔、不同口音、形迹可疑者,要随时抓捕严惩。
在海龄闭城自守的指导思想下,镇江城所有人不得出城一步,甚至将驻守在城外的四百名青州兵也撤进城内,分别驻守四个城楼,进而造成东码头至圌山一带设有炮位的地方,都成了无人防守的空炮位。
海龄抗英的决心毋庸置疑,但他的闭城想法却是一种消极被动防守,不仅没达到巩固城池的目的,反而起了相反的作用。
道光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八日(1842年7月6日),英军六十余艘舰船,载兵一万余人驶离吴淞口,一路向西进犯。沿途经过的福山、圌山等长江险隘处的炮台守军,因为兵力单薄,只是稍微抵抗,便放弃阵地逃走。六月七日(7月14日),英军摧毁圌山关炮台后,派测量船探航继续前进,三天后全部舰船抵达镇江江面,随即封锁瓜州运河北口,阻断清军北上的漕运通道。
六月十四日(7月21日),英军开始对镇江发起进攻。当时参加攻打镇江的英军士兵将近七千人,他们被编为一、二、三旅和炮兵旅。其中担任主攻的是右翼,为英军一、三旅和炮兵旅,负责攻打镇江东北的清军,目的是牵制分散清军兵力,使清军不能彼此呼应。不过右翼英军真正投入实战后,并没有遇到清军抵抗,而是顺利地从金山登陆。
顺利登陆后,英军第一旅直接到达清军山坡上的兵营,齐慎率领清军与英军展开激战,把总周兆熊亲自点燃大炮轰击英军,导致英军第一旅司令官阵亡。清军趁英军大乱之际顺势从山坡上压下,想要给予迎头痛击,英军眼见清军来势凶猛,便将舰船上的大炮推到岸边,向清军进行猛烈轰击。经过数小时的激战,清军终因英军火力威猛,又得不到增援,渐渐不支,最终撤出兵营,败退至新丰镇。
与此同时,英军第二旅在北固山一带登岸,直插北门城下。三国时期吴国大臣鲁肃的坟墓就在此地。当地谚语曰:若要攻北门,须掘鲁肃坟。因为坟墓虽然在城外,但坟里有隧道直通城内。英军当时动用云梯攻城,遭到守城士兵的顽强抵抗,云梯全都被推了下去,有的清军甚至扭住英军一起滚下城墙。英军从正面攻城不下,便出重金雇用当地的“土棍”,在这些人的带领下由鲁肃坟墓内的隧道直接潜入城内。
北门被攻破,英军立刻冲入城内,开始转向进攻西门。当时攻打西门的英军在大炮的掩护下,用炸药炸开了西门的外门,从北门攻进来的英军又将内城门打开,结果大队英军从西门而入。
守城清军奋起抵抗,与英军在城内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和肉搏战。青州兵素来以善战出名,每名士兵都挥舞着大刀向英军头上砍去。据《宣宗成皇帝实录》记载,当时的青州兵的状态是:
奋勇格杀,至血积刀柄,滑不可握,犹大呼杀贼。
犹复短兵相接,腾掷巷战,击毙贼且数十百人,直至全军尽溃,力不能支。
从上述记载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战争的惨烈程度,当然也能看出清军的伤亡程度,问题的关键是,清军的抵抗不可谓不激烈,然而终因寡不敌众,没能守住镇江城。
海龄眼见镇江城已不保,于是领军撤出城,在路过家门口时,其妻叮嘱他一定要身先士卒地督战,绝不能丢弃镇江城。为了断绝海龄的后顾之忧,其妻带着子女投入火中自尽。海龄悲愤交加,带领身边的四十多名士兵原路返回冲向英军,与之展开厮杀。随着英军越聚越多,海龄眼见不能取胜,又看到北门火势熊熊,于是也投入其中自杀殉国。
我们这一节的标题是“镇江血战”,之所以说是血战,是因为除了海龄全家跳入火中以身殉国之外,许多士兵也都宁死不屈,有的杀死自己的妻儿,然后与英军士兵同归于尽;有的被多名英军士兵围住,却继续左拼右杀,直至被砍成肉泥。值得一提的是,镇江之战是英军在整个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所付出的代价也最为惨重。依据英国政府在战后的统计数字,保守估计英军阵亡将官三人,伤十五人;士兵死亡三十一人,伤九十二人,失踪三人;海军阵亡将官一人,卫兵二人,伤将官四人,伤卫兵及水手十七人。累计死亡三十七人,伤一百二十八人,失踪三人。
反观清军,阵亡官兵二百三十余人,伤二百六十三人,失踪一百五十六人。
费正清先生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说,中国人虽然“惊慌失措,可是在实际战争中,他们的抵抗是很顽强的”。恩格斯在为美国《纽约时报论坛报》所写的一篇社论中,一方面热烈赞扬镇江守军的抵抗精神,另一方面也痛斥英军的残暴行为。恩格斯认为,驻守镇江的军事指挥官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士兵们却不缺少勇气,每个人都殊死搏杀,直至战斗到最后一人。
恩格斯同时揭露了英军的报复行为,他说英军在镇江之战中,损失了一百多人,为了对此进行报复,在占领镇江之后,英军展开大肆屠杀。英军在作战时一直采取极端的残酷手段,这种手段和引起这次战争的走私贪欲是完全相符的,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与镇江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