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奇言妙语(第12/16页)
对西晋朝廷来说,到了最后的时刻。皇帝、王公、贵族、士人和居民茫然无策时,洛阳陷落了。率先杀入城的是王弥的部队,刘曜的主力也涌了进来。
屠杀开始了。
王弥比较聪明,进城后率军直扑皇宫,掠夺珍宝,捕捉皇帝;刘曜的军队则大杀士民,纵火焚烧。
公元311年夏天的洛阳大屠杀中,包括王公贵族和市民在内的三万多人死难,洛阳一片废墟。大战开始前,很多人已逃出洛阳,所以这三万多人几乎已是全城的总人口了。
晋怀帝被俘。
自秦建帝国以来,这是汉族皇帝第一次被异族俘虏。
随后,他被送往山西平阳匈奴王刘聪处。后来发生的事很多人都知道:一次宴会上,刘聪这个浑蛋让晋怀帝穿上女人的衣服给他倒酒,西晋旧臣放声大哭,随后君臣一起遇害。
晋怀帝死后,匈奴王刘聪愤愤表示:终于给汉朝报了仇!
这话怎么说?西汉和东汉,出塞嫁到匈奴的汉宫女子不少,所以匈奴人认为自己是汉朝至亲,故而匈奴人刘渊在山西建国时,给政权起名为“汉”。他们固执地认为,汉朝是被曹家灭的,曹家是被司马家灭的,以汉朝亲戚自居的他们,又灭了司马家,所以是间接地给汉朝报了仇。
有点意思了。
不管怎么说,洛阳陷落了,晋怀帝被俘了,消息传到长安,在那里镇守的秦王司马邺在幕僚的簇拥下成为监国太子。
两年后的公元313年,晋怀帝死难平阳的消息传来,司马邺继承帝位,是为晋愍帝。
北方已经大乱,长安朝不保夕。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世家大族选择的不是西北奔长安,而是渡长江南下,到建康去支持司马睿。晋愍帝势力单薄。没过多久,刘聪又派刘曜攻长安。
长安之战比之于洛阳之战更残酷。
晋军坚守三个月,十一月,城内断粮,人开始吃人。
在这种背景下,晋愍帝决定接受匈奴人的条件:赤露上身,口叼玉璧,乘坐着小羊车,打开长安城门。
随后,晋愍帝也被押往了山西平阳。
刘聪刚刚戏弄完一个皇帝,看到又俘虏了一个,恶意更甚。
打猎时,刘聪让晋愍帝穿上小兵的衣服,手拿长矛做向导;宴会间,刘聪上厕所,叫来晋愍帝,让他为自己打开马桶盖,弄完了还不许走,让他站在一旁伺候。一番侮辱后,刘聪将晋愍帝杀死。
回过头来继续说司马绍。
他聪明如此,及至成年,继承帝位,是为明帝;更为奇异者,表现在容貌上,有一脸黄胡子,像个鲜卑人(若说元帝与鲜卑女私通,生下他也未尝可知)。明帝在政治上很有铁腕,用强硬手段对付图谋不轨的王敦。后者在司马绍面前颇为心虚,从荆州进驻姑孰,窥视建康。晋明帝整军以对,自己还身着戎服,单骑观察军情,王敦大为惊骇。
晋明帝司马绍英武果敢的风格,为司马昭之后少见。当然,这种性格的培养,跟温峤是有密切关系的。
三个侍中
虞啸父为孝武侍中,帝从容问曰:“卿在门下,初不闻有所献替。”虞家富春,近海,谓帝望其意气,对曰:“天时尚暖,鱼虾未可致,寻当有所上献。”帝抚掌大笑。晋时朝廷设门下省,最高官职被称作侍中,正二品。侍中的职责是随侍在皇帝身边,类似于政策顾问,同时也负责提醒皇帝的过失和错误。出任该职的人,品格应方正忠良,因需要直言皇帝,所以后代又称其为“纳言”。
先看第一个侍中的故事,故事涉及庾翼。
庾翼是庾亮的弟弟,继庾亮为荆州刺史,掌握上游的兵权。在任上,庾翼向皇帝献上扇子一把。晋成帝看过扇子,皱了皱眉:“这扇子用荆楚一带奇鸟的羽毛制成,确实不错。但我怎么看着像用过的?不是新的吧!这庾翼真是可以,哪有这么办事儿的。”
这话被皇帝身边的侍中刘劭听到。
面对郁闷的皇帝,刘劭说:“高大华丽的楼台,建造它的工匠先待在里面;美妙繁复的管弦,也是最先被行家和调试它的乐师听到。现在,庾翼进献这扇子,不是因为它新,而是因为它好。”
这番话是有很大的说服性的,成帝一个劲儿地点头。
一般来说,“好”出于“新”后,若不尝试,怎知其好?若已尝试,自非新物。或者说,“好”与“新”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庾翼闻听后大笑,说:“此人宜在帝左右。”
作为侍中,刘劭的话说得很不错。
再看第二个侍中的故事,故事涉及苏峻,稍微有点复杂。
苏峻是长广郡掖县(今山东莱阳)人,流民帅出身。所谓流民帅,是指永嘉之乱中,统领乡团和流民的首领。魏晋时一大特点,就是在战乱中,一些地方首领为自保,建立了独立的军事武装。苏峻手里就有一支战斗力很强的武装。永嘉年间,他率这支民兵渡江南下,东晋朝廷封其为鹰扬将军。在平息大将军王敦第二次向建康进军的战斗中,苏峻的民兵组织发挥了很大作用,以功出任历阳内史。
东晋新建,朝廷正规军的作战实力是值得怀疑的,真正能打的是这些流民军团(北府兵即以流民为基础组建)。苏峻的部队,本来战斗力就很可观,又经历了平定王敦之乱的战斗,不但人数壮大,作战能力也得到加强。
有了资本,苏峻对朝廷的态度越发傲慢起来,裂隙渐生。
这时候,皇帝是小孩晋成帝,庾亮以舅舅的身份掌权。成帝的前任是晋明帝。当初,明帝之所以栽培庾亮,为的是削弱和平衡以王导、王敦兄弟为代表的琅邪世家。
庾亮掌权后有意一改王导宽简的执政风格,而施行严政。在苏峻的问题上,庾亮怀疑其欲反,想先发制人。
晋成帝咸和二年(公元327年)秋,庾亮任命苏峻为司农,调其入京。显然,这是为了夺其兵权。这一决定遭到朝臣的普遍反对,担心会激怒苏峻。
庾亮固执己见。
接到朝廷诏书,苏峻冷笑:“庾亮,你说我要造反,那么我去了京城还能活几天?我宁愿在山野遥望京城,而不愿在京城遥望山野!”
苏峻遂以诛庾亮为名向建康进军。
在此之前,他联合了祖逖的弟弟豫州刺史祖约一同举事。
庾亮在对付苏峻的问题上没有太多可受指责的地方。庾亮的问题仅仅在于:决定除掉苏峻了,却未做任何防范工作;或者说,只知道点一把火把苏峻逼反,以后的事怎么办不晓得。结果是:公元328年春,建康陷落,庾亮出逃,去了江州刺史温峤那里。
庾亮临跑前,把朝廷上的事交给侍中钟雅料理,就是曾在洛阳讽刺过陶侃的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