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争议的君王,最具争议的登场(第21/31页)

魏征为何要这么改呢?答案很简单,增加故事张力呗。大家想,陈夫人跟杨广都这样的关系了,杨广还要那啥,这是不是更能体现杨广畜生的一面?但是,很可惜啊,魏征同志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一改,就改得连常理都不顾了。

然后,我们来看看杨素的那封信。这当然就更离谱了,杨广当时都已经执掌朝政了,而杨素又是朝中大员,有啥事儿,杨广不会找杨素当面谈?还要多此一举,写什么信?就算真写了信,以杨素的智商,还会送错了地方?居然把该送去给大兴杨广的信,送去给仁寿宫的杨坚?两个字概括——扯淡。

当然了,杨素的情况我们有必要深入一下。

其实呢,杨素当时虽依然身居高位,但其实已经失宠了。主要是杨素位高权重,太嚣张,虽然大部分朝臣不敢废话,但是还是有那么几个敢废话的,其中柳彧是一个,但被杨素算计了,李纲是一个,也被算计了,还有一个是梁毘。

仁寿二年的时候,这位梁毘就上书一封:

“臣闻臣无有作威作福,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窃见左仆射越国公素,幸遇愈重,权势日隆,搢绅之徒,属其视听。忤旨者严霜夏零,阿旨者甘雨冬澍;荣枯由其脣吻,废兴候其指麾;所私皆非忠谠,所进咸是亲戚,子弟布列,兼州连县。天下无事,容息异图;四海有虞,必为祸始。夫奸臣擅命,有渐而来,王莽资之于积年,桓玄基之于易世,而卒殄汉祀,终倾晋祚。陛下若以素为阿衡,臣恐其心未必伊尹也。伏愿揆鉴古今,量为处置,俾洪基永固,率土幸甚!”

其实吧,梁毘也没有捏到杨素什么大的把柄,无非是泛泛而谈,说臣子位高权重不好,要吸取古人的教训,早日预防。这种奏折,老实说是捕风捉影,文帝看见了也很不高兴,就将其打入大牢了。

当然,文帝虽然不高兴,但也明白,梁毘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一个做臣子的,权势太大,确实要出问题,于是就当面去审讯梁毘。梁毘当时义正言辞:“素擅宠弄权,将领之处,杀戮无道。又太子、蜀王罪废之日,百僚无不震竦,唯素扬眉奋肘,喜见容色,利国家有事以为身幸。”

梁毘指责杨素弄权好杀,还说当日太子被废,其他人都感到恐惧,只有杨素面露喜色,把国家的灾难当成好事。言下之意,杨素在太子事件中,是不是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呢?

文帝听了之后,稍一寻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把梁毘放了。

再然后,文帝就“尊其位而夺其权”,下诏说:“仆射(指杨素)国之宰辅,不可躬亲细务,但三五日一向省,评论大事。”于是呢,杨素就被杨坚这么架空了。不久后,杨素的弟弟杨约,也被外放了。

杨素被架空,杨约被外放,对于杨广来说,当然不是什么好消息,他刚当上太子,朝中的倚靠就没了;而且,更坏的消息是,杨素被架空之后,出来掌权的,是跟杨广素来不怎么对付的柳述。

柳述是何方人物呢?他是大臣柳机的长子,兰陵公主的丈夫,更重要的是,“少以父荫,为太子亲卫”——他是太子党的人。

这里要说一下兰陵公主。兰陵公主呢,是独孤伽罗的女儿,是杨坚的第五女,字阿五。在杨坚的这么多女儿中,最得宠的就是兰陵公主;兰陵公主也确实值得宠爱——诸姊并骄贵,主独折节遵于妇道,事舅姑甚谨,遇有疾病,必亲奉汤药。

一开始呢,兰陵公主是嫁给了王奉孝,只是这哥们短命,没多久就死了,兰陵公主就守寡了。当时杨广还是晋王,很想把这位妹妹嫁给他的小舅子萧玚,一开始隋文帝也同意了,但是,不知道怎么搞的,后来隋文帝又反悔了,将兰陵公主许配给了柳述。

于是呢,大家想必也能看出来杨广跟柳述的关系了。柳述既抢走了他的妹妹,又跟废太子杨勇是发小,是死党,如今又掌权,大家想,杨广能不恨他吗?

柳述这个人,优点是“性明敏,有干略,颇涉文艺”,缺点是“不达大体,暴于驭下,又怙宠骄豪,无所降屈”,总的来说,贵公子气息很重。柳述跟杨素的关系,就表现了这一点。别人不敢惹杨素,就柳述敢当面数落他,“杨素时称贵幸,朝臣莫不詟惮,述每陵侮之,数于上前面折素短”。所以,杨素就对他恨得牙痒痒,就想将其除之而后快。

柳述掌权时间并不长,但是,由于他跟杨勇关系很好,跟杨广关系又很差,又娶了杨坚最疼的女儿,还被杨坚宠幸,所以,很难说在这段时间里,他有没有跟杨坚吹风,或者说四处活动,要把杨勇扶上来。我觉着,就算没有行动,最起码的,柳述心里肯定这样想过。柳述跟妻子兰陵公主的感情非常好,所以呢,柳述是杨勇的人,兰陵公主很可能也是杨勇的人。

因此呢,在杨素一家失势,柳述掌权,而最得宠的兰陵公主又偏向杨勇的情况下,可以想见的是,杨广那两年太子生活,过得很不平静。当然了,这个不平静,我估计也是暗流比较多,蠢蠢欲动的太子党势力,并没有能最终得逞。

因为这个道理,杨坚死后,柳述自然也要倒霉了,被贬去了龙川郡。

所以,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杨广要那么对待柳述和兰陵公主了吧?这不是因为杨广心狠手毒,没有为人兄长的慈爱之心,而只是因为,这二位都是太子的人,都是政敌,而对待政敌,向来都不容许心慈手软。

有句话怎么说的?没错,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最后要说一下的,是此次事件的重要人物张衡。

《资治通鉴》是这么记载的:令右庶子张衡入寝殿侍疾,尽遣后宫出就别室;俄而上崩。这无非是暗示,杨广弑父篡位的操刀人,就是这位张衡。

而且呢,《北史·张衡传》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信息:八年,帝自辽东还都,妄言衡怨望,谤讪朝政,帝赐死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监刑者塞耳,促令杀之。再一次暗示,张衡似乎做了些不可告人的事情,是让他不得不死的事情——这会是什么事呢?

情况是这样吗?大家想,如果张衡真是做了这等丑事,杨广想杀人灭口,是不是打从一开始就灭了?现在呢?张衡死的时候,都是大业八年了。杨广拖了八年,再来杀人灭口?而且,就算要杀人灭口,又怎么会让他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当然了,更重要的是,谁敢说张衡做的丑事就一定是干掉杨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