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争议的君王,最具争议的登场(第30/31页)

因而,刘邦分封诸侯王的思路,在初时,是被验证了的,是有效的。

然而,这个验证过的思路,随着时代的发展,却产生了副作用,因为,诸侯王本身具有两面性,能捍卫皇权,这固然不假,但与之同时,也是皇权的竞争者,可能会削弱甚至危害皇权。于是,在汉景帝时期,终于爆发了七王之乱,要不是汉景帝有周亚夫这样的绝世名将,胜负未可知也。

跟刘邦一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最典型的,西晋的司马炎和明朝的朱元璋。

司马炎就不需说了,某种意义上说,他是汉民族的第一罪人,他莫名其妙的大封亲王,又莫名其妙的选了个白痴儿子当接班人,更莫名其妙的给这位白痴儿子选了个性情凶悍的妻子贾南风,这些莫名其妙凑在一起,就演化成了西晋末年轰轰烈烈的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一闹,中原政权遂空前虚弱,少数民族遂找到了机会,于是,五胡乱华,漫长而黑暗的大乱世,就此来临。

朱元璋的经历跟刘邦很像,两个人都是毫无政治根基的平民皇帝,不同之处在于,刘邦对丰沛集团的功臣们还算厚道,而朱元璋,则不信任一切功臣,他所唯一信任的,是他姓朱的那些子孙。

于是,朱元璋大封亲王,给亲王们巨大的权限,甚至,他还定下制度,说有污蔑亲王造反而无实据的,一律杀无赦。而后,朱元璋终于认为自己的江山铁桶一般了——那些功臣宿将们,都被杀得杀不多了;而自己的儿子们,都被派去戍守边陲,成为了朱氏皇权最有力的保障。

于是,某一天,朱元璋得意洋洋的对着他的接班人皇太孙朱允炆吹嘘,说爷爷我给你安排好了一切,叔叔们为你镇守四方,你可以不用像爷爷一样操劳,而可以当个太平皇帝啦。结果,朱允炆当时就问了一个问题,当即就让朱元璋哑口无言——如果叔叔们想造反,那该怎么办呢?

问得好,对于这个问题,朱元璋不知道怎么回答,答案是——无解。

然后就是历史的循环,朱允炆对他这些战功赫赫的皇叔们心怀疑虑,于是登位之初,就决定要削藩,而叔叔们自然也不能束手就擒,有些胆肥而又心大的,比如朱棣,就不免要碰碰运气。于是,燕王朱棣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走上了挑战皇权的道路。

说起来,这个“清君侧”的口号就是借用了朱元璋定下的制度,朱棣表示,有奸臣在挑拨叔侄关系,根据祖制,必须诛杀此等奸佞。朱元璋要是知道自己的制度成为了儿子造反的借口,不知道会不会一口鲜血吐出来。

然后就是著名的“靖难之变”了。朱棣历经艰辛,终于杀到了南京城,他当然不是“清君侧”来的,而是当皇帝来的。当时南京城一片大火,朱允炆神秘失踪,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成为了朱棣这辈子最大的阴影,他不断派人寻找朱允炆,甚至据说,郑和七下西洋,就带有这个目的。

事实证明,大封藩王的宗室政策,存在着巨大的弊病,开国皇帝还活着的时候,还能压得住,一旦死了,大家谁都不服谁,就不免演变为巨大的政治危机。这场危机,轻则皇位动摇(刘邦),再重皇位更迭(朱元璋),最重,有可能社稷江山就此倾颓,国破人亡(司马炎)。

因而,杨坚的这个政策,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随时可能出现乱局的,杨谅的作乱,也不过是题中应有之义。幸运的是,由于杨谅实在废物,杨坚的宗室政策还没到动摇国基的地步——废杨秀而留杨谅,或许是杨坚在犯了重大错误之后,一个至关重要的弥补措施吧。

分封诸侯王,历史证明并不是太好的宗室政策,那么,该怎么办呢?

清朝就没有实行分封制,自始至终,宗室都留在京师,但是,有没有问题呢?答案是显然的,当然有。宗室子弟都在京师,不少人吃饱了没事儿干,又觊觎大位,自然就不免引发惨烈的夺嫡之争。

康熙一朝,乃是夺嫡之争最激烈的时期。康熙帝本来想效仿汉族人的做法,立嫡为嗣,所以,在赫舍里皇后诞下胤礽之后,就将其立为了太子。但是,很显然,康熙帝并不了解在立嫡立长的背后,还有一系列拱卫皇储的配套措施,相反,康熙帝鉴于先明王朝宗室子弟大多不堪大用的故事,努力栽培自己的儿子。以此,当康熙帝的几个儿子长成之后,一个个如狼似虎,穷凶极恶,而且都在京师,而可怜的皇储胤礽,却就此成为了兄弟们争夺大位的头号障碍……

皇太子胤礽,后来经历了两废两立的悲剧,到最后,好端端一个聪明人,成为了一个神志不清的疯子……现在很多人都把责任归结到胤礽自己身上,认为他有明显的缺陷,不堪承嗣大统,但其实,胤礽的悲剧,更多是制度缺失的悲剧,就算不是胤礽,换一个更高明的人物,在群狼的环伺下,恐怕也很难安然度过。

胤禛费尽了心计,使尽了手段,终于赢得了圣眷,成为了接班人,但是,先朝争嗣的一幕犹然眼前,新一轮的争斗,却已经拉开帷幕。雍正的儿子没有康熙那么多,所以,没有九子夺嫡那么轰动,但是,光就三子弘时和四子弘历的争斗,就已经让雍正伤透了脑筋。后来,雍正甚至逼迫弘时自杀。

清朝的一系列事件证明,不分藩固然有不分藩的好处——至少夺嫡的争斗不会引发大规模的战乱;但是,不分藩也有不分藩的坏处——就是一群饿狼都在面前,不免大家谁都看谁不爽,争储的惨烈程度,可能还会加码。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雍正帝后来想出了一个方案——秘密建储制;就是把传位诏书放在正大光明匾额的后头,直到皇帝去世,才拿出来宣读,在此之前,理论上说,没人知道皇储是谁。

秘密建储制让皇储本人躲过了一系列的明枪暗箭,避免了胤礽的悲剧,问题解决了部分,但是,老问题解决了,又产生了新问题。皇子们为了赢得圣眷,不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长此以往,不免意气消沉,以此,自乾隆帝之后,清朝的皇帝虽然都难说是昏君,却也没有优秀人才,多是中规中矩。不幸的是,晚晴又遭遇了中国历史上数千年所遇最大之变局,以此,中规中矩的皇帝不免难以应付如此局面,而中国,也被满清拖向了地狱边缘。

但是不管怎么说,在不分藩的情况下,清朝是找到了一条适用于他们的道路,一定程度解决了宗室制度这个老大难问题;那么,在分藩的情况下,有没有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呢?在这一点上,宋明的制度有相似处,我们以明朝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