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老爷,你赢了(第37/48页)

至此,我们就来看一下刘文静的突厥之行吧。

刘文静抵达后,始毕可汗问他:“唐军为何起兵啊?”

刘文静回答:“先帝(杨坚)废黜嗣子(杨勇),而将国家交给了后主(杨广),所以才导致天下大乱。唐公呢,是王朝最亲近的外戚,害怕皇室因此灭亡,所以起兵废黜不当立的人(指杨广)。我们唐公愿意与突厥一起平定京师,其后,金币子女都归可汗所有。”

于是始毕可汗很高兴,给了五百人,两千匹马。

同志们,请我们正视这个问题。刘文静说“金币、子女尽已归可汗”——这句话大家是不是似曾相识呢?当年沙钵略可汗摄图,向隋朝称臣时说:“此国所有羊、马,都是皇帝畜生;彼有缯彩,都是此物”。这两句话,同志们对比来看,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所以,比照下来,我们会发现,李家军跟突厥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结盟关系,这是什么关系呢?这是赤裸裸的臣属关系!也就是说,其实,李渊跟刘武周、梁师都及郭子和等人类似,根本就是出卖国家主权,以换得突厥支持。

有人说,我这样说是不是有点武断?证据还有很多。

当李渊略定关中,建立唐朝后,《资治通鉴》有如此描述: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始毕自恃其功,益骄踞;每遣使者至长安,颇多横恣。高祖以中原未定,每优容之。

所谓“赏赐”,自然不过是掩人耳目,真实的含义,应该是“进贡”。因为,赏赐是上级对下级,杨广对启民可汗,这叫做赏赐;然而,很显然,始毕可汗派使者来不是来进贡的,是来催贡的,而李渊给的,自然就是“贡品”。为什么我说这不是“赏赐”,是“进贡”呢?道理很简单,你们见过下级比上级还横的吗?

李渊的所谓“优容”,说白了,不过是实力不济,只能充小装孙子而已。

当然,李世民后来对此也是供认不讳的,在贞观年间名将李靖大破突厥之后,李世民这样说道:“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款塞,耻其雪乎。”

李世民说,称臣一事,是李渊的意思,把脏水全泼给了他可怜的老爸。实际是不是那么回事呢?据大学者陈寅恪考证,其实这事儿远没有那么简单,李世民也是脱不了干系的。最直接的,称臣突厥的主要执行人是谁?刘文静吧?刘文静是谁的人?有人说李渊?No,是李世民!刘文静是李世民的人,裴寂是李渊的人,这里的人事关系我们要搞搞清楚。当然,陈寅恪先生还有一些其他证据,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一看。

当然了,大家也无需指责李世民丧权辱国,毕竟,十二年之后,李世民连本带利还了回来,灭亡了突厥,生擒了颉利可汗。

不过呢,这事儿我们倒是可以从突厥的角度,来衡量一下。突厥当时有多强?经过启民可汗的苦心经营,随着隋末天下大乱,塞内之民纷纷投赴突厥,到了始毕可汗这儿,实力已经非常可怕了:及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者甚众,又更强盛,势凌中夏,迎萧皇后,置于定襄,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僭尊号,俱北面称臣,东自契丹,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之,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

后世的女真、元蒙、满清,大致也就是这个水平,甚至还有不如。然而,妙的是,前三者均入主中原,建立了政权,而突厥则在十二年后,被李世民出兵灭亡。问题出在哪呢?四个字——政治远见。

始毕可汗可以称为是东突厥的中兴之主,但是,不得不说,他的政治眼界是非常狭隘的,他关心的,只有金银财宝,他没有任何一刻想到,自己能够有入主中原的可能性,所以,他的政治策略,一直都是扶持起义军,然后坐收纳贡之利。这种策略,当然无疑是短视的,中原毕竟是中原,地大物博,潜力深厚,所谓君臣之分,只是名义上的东西,真正重要的,是实力。一旦中原政权重新强大起来,始毕可汗所能得到的,自然也会随之失去。

可悲的是,始毕可汗被金银财宝蒙住了眼睛,被一时的利益冲昏了头脑,根本没有想过,一旦中原鼎定,突厥跟中原政权的关系,会是怎样的态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可以说,最后东突厥灭亡,并不是因为颉利可汗的无能,而恰恰是因为中兴之主始毕可汗的短视。

当然,于李渊而言,这个结局是很让人欣慰的,人少马多,这符合他的既定策略,有了突厥的支持,李渊入主关中,又有了强大的助力。

李渊入关记Ⅵ——稳健派大将

在击败宋老生之后,李渊接下来的对手就只剩下了屈突通。

屈突通是少数民族人,至于是哪个民族,我们讲不太清楚。他的祖籍在昌黎,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是老乡,但后来搬到了长安。屈突通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新唐书》说他:“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这么说吧,屈突通绝对是个硬骨头,一生正气,见者凛然,在文帝一朝,他就敢面折廷争。屈突通有个弟弟叫屈突盖,当时是长安令,兄弟俩一个脾气,也是眼里不揉沙子。当时长安城内给他们兄弟编了一首歌:“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也可略见屈突兄弟为官之刚正。

大家想必还记得,当日隋文帝病故后,杨广曾派人去召杨谅奔丧,后来因为暗号没对上,杨谅起兵造反。当时杨广派去的使者,就是屈突通。按说呢,正常来讲,屈突通这趟差事,应该是有去无回的,但是,妙的是,屈突通居然做到了有去有回。屈突通怎么做到的呢?两个字——正气。《新唐书》说:及是,书无验,谅觉变,诘通,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

此后,杨玄感作乱,屈突通就是平叛的主力。

而后天下大乱,屈突通也时时带兵镇压。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一站那,就能让心术不正的人心生胆怯,散发出来的浩然正气能令人不敢斜视,那么,屈突通就是这种人。

如今,历史将屈突通推到了前台,这位刚正不阿、操守高洁、正气凛然的大将,已经成为了隋朝的最后一道屏障,隋朝存与亡,就在他的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