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老爷,你赢了(第38/48页)

可能有人有疑惑,隋末的局势还是非常复杂的,李渊要夺取长安,也不可能仅仅只需要面对隋军,关中各地的造反派怎么办?

当时有个叫任瑰的,他是河东县户曹,管户籍的,他就来投奔李渊,他是这么说的:“关中豪杰皆企踵以待义兵。瑰在冯翊积年,知其豪杰,请往谕之,必从风而靡。义师自梁山济河,指韩城,逼郃阳。萧造文吏,必望尘请服。孙华之徒,皆当远迎,然后鼓行而进,直据永丰。虽未得长安,关中固已定矣。”

任瑰认为,关中豪杰,对李渊的态度,不是“拒”,而是“迎”,因此,对待他们的态度,不是“击”,而是“招”。

任瑰说的对不对呢?对。为什么对呢?道理很简单,关中的造反派还没有形成气候,即便是最强的孙华,也不过是小打小闹,以他们的实力,想要独立完成改朝换代的任务,是绝无可能的。既然如此,那对他们而言,就只有一个办法了,投靠一个有实力的。李渊就是这个有实力的,这个实力,不是说李渊现在手里有多少人,而是说,以李渊的家世背景、政治根基,是有机会取隋而代之的。说到底,造反派拼到最后,就拼一点——一张脸。

中国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例子。

蒙古族历史上曾经同时出现过两位豪杰之士,一个后来统一大漠成为成吉思汗的一代天骄铁木真,另一个是扎答兰的古尔汗札木合。

铁木真和札木合,他们曾经三次结为安达。第一次,是年幼时期。当时是不打不相识,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当时还没死,他还是尊贵的乞颜部首领的儿子。第二次,则是少年时期。也速该当时已经被塔塔尔部设计毒死,而乞颜部则抛弃了也速该的遗孀柯额伦,年幼的铁木真不得不和母亲、兄弟一起独自放牧,而且,他还时常受到泰赤乌人的追杀。第三次,则是青年时期。当时铁木真的妻子帖木伦被蔑儿乞人掠走,铁木真去请求他的好安达帮他夺回妻子。

铁木真和札木合无疑是患难之交,友情深厚。然而,最深厚的友情也敌不过利益,铁木真和札木合都想统一蒙古草原,都想成为蒙古人唯一的汗,一山不容二虎,他们势必要决出一个雌雄。

札木合一开始处于上风,十三翼之战令铁木真尝到了政治生涯中最惨痛的失败,但是,在漫长的较量中,札木合最终还是败下阵来。而后札木合相继投奔克烈部的王汗、乃蛮部的太阳汗,一次次试图联合铁木真的敌人攻击铁木真,然而,通通失败了,札木合最后被部下送给了三次结拜的好安达铁木真。

札木合为什么会输给铁木真呢?而且是先赢后输呢?其实归根结底,道理很简单——血统。札木合不管自己多么有为,他也只是个扎答兰人,而扎答兰人,在蒙古部中,被认为是有外族血统的,因此,是不具备成为蒙古草原唯一汗的资格的,他的号召力,存在着先天的缺陷;而他的好安达铁木真,是黄金家族的后裔,是孛儿只斤人,不管他落魄到什么地步,只要他能恢复元气,就会有人慕名追随,十三翼之战铁木真虽然大败,但并不影响他的实力与日俱增。

因此,如果说李渊入关有什么是他最大的优势的话,那就是他的这张脸了,也就是因为这张脸,他才能轻易搞定关中群盗。

当时关中群盗中,实力最强的是孙华。而李渊搞定他的办法非常简单,抵达临汾后,手书一封,派人送给孙华。不久之后,孙华就从颌阳轻骑渡河来见李渊。而后,李渊与之亲切握手座谈,对其大加赞赏,封他为左光禄大夫,武乡县公,领冯翊太守,赏赐甚厚;孙华的部下立下功劳的,也交由孙华本人论功行赏。

一封书信,一次握手,一番寒暄,一轮封赏,关中造反派中实力最强的孙华就成了李渊的手下。

除此而外,李渊的这张脸还给他带来了一些额外的利益——八月二十一日,李渊进军壶口时,当地百姓前来献船的,“日以百数”,于是,本来毫无水战基础的李渊居然就这样组建起了一支水军。

于是,接下来,李渊就该想想,到底该怎么搞定面前的大敌屈突通了。

李渊一开始的判断:“屈突通手中握有大量精兵,跟我的部队也只相隔五十余里,但是到现在,他却不敢应战,可见他已经无法驾驭自己的部众。但是呢,屈突通不出来又不行,生怕被朝廷整治,如今进退维谷,方寸已乱。他如果西渡黄河向你们发动攻击,那我就能攻击他的大本营河东城(山西省永济市),河东城兵力空虚,必不能守。如果屈突通采取守势,全军守城,那你们就能拆掉蒲津桥,然后,前扼其喉,后拊其背,屈突通就会坐以待毙了。”

李渊的判断对不对呢?不对。他太小看屈突通了,或者说,他根本不了解屈突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说,屈突通是“不敢来战”,而且“其众不为之用”;这是非常明显的判断错误。

前面我们就说,屈突通在隋末大乱后,也曾多次带兵镇压叛乱,他当时被任命为关内讨捕大使,其中比较有名的一次,是镇压安定人刘迦论的造反。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屈突通抵达安定之后,并没有跟其他将领一样,立即发兵出战,而是选择了比较保守的做法,先固守。当时,不要说刘迦论了,就是他自己的部下,也认为屈突通太胆小了。然后,屈突通又放言,说准备南返了,但是,实际他则是秘密率军潜入上郡(北上)。

刘迦论那伙人也不以为意,认为屈突通不足为虑,跟以前那帮隋将没啥区别,于是,引军南去,跟屈突通相距七十里扎营,然后分兵四处,攻城掠地,横是没把屈突通放眼里。结果当然不消说,吃瘪了——屈突通趁着刘迦论一伙毫无防备,在晚上,率领精兵迅速出击,一举破敌,刘迦论阵亡,其手下万余人被诛,而后屈突通又俘虏了老弱数万人。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示弱于先,暴起于后,一鼓而平叛乱,屈突通真将才也。

这场仗说明什么问题?这就说明,屈突通不是那种猛将类型,一看到敌军就两眼冒火,不顾一切就扑上去的,他是有谋略的,会选择用最稳妥最保险的方式,来达到战场上获胜的目的。屈突通的作战原则,即便无功,也不能有过——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