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老爷,你赢了(第42/48页)

屈突通长叹一声:“唉!君素老弟,我是力屈而来!”

尧君素丝毫不给面子:“我现在还没有力屈,不必多说了!”

在忠诚的尧君素面前,屈突通感到非常羞愧,不久就退下了。

其实,屈突通有什么好羞惭的呢?他已经尽力了,后人会明白他的,而尧君素,他还想继续尽力,后人也会明白他的。

只是,末日将至的大隋,又有几个战到最后一兵一卒的屈突通和尧君素呢?

杨广被杀记Ⅰ——轮回

先将时间追溯到秦朝末年,我们要探讨一对君臣——胡亥与赵高。

沙丘之谋后,胡亥幸运的成为秦帝国的统治者;然而,伴随着登极那疯狂的快乐的,却是彻骨的恐惧。

胡亥,秦始皇的第十八子,除了老爹的偏爱,他没有任何拿得上台面的才华,一直以来,他的梦想,都是赢得一块属于自己的封地,而后过上不被任何人管束的逍遥日子,他从未想过自己能成为皇帝——直到他的老师赵高找到他。

然后是一段很有趣的谈话,从中,我们大概可看出胡亥的特质:

赵高表示:“上崩,无诏封王诸子而独赐长子书。长子至,即立为皇帝,而子无尺寸之地,为之柰何?”

赵高提出的问题,乃是秦朝初建时所特有的问题。在结束了长达五百年的春秋战国大乱世后,雄心万丈的秦始皇,想要彻底掐断大乱世的源头——分封制,以此,终秦始皇一生,他都没有分封诸子。

然而,一个崭新的政治制度,从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旧有的体制下,总是会形成一群受到特权庇护的既得利益集团,而一旦这个集团的利益遭到了新制度的挑战,他们就会疯狂的反扑和抵制,而政治变革,也会随之变得前途不定。

分封制便是如此。此前,分封制已经让利益继承格局形成了微妙的平衡,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之所以能够顺利的推行,是因为其他诸子都能在分封制下得到自己的那一份,在特权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诸子间为了争夺储位铤而走险的情况,就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抑制。然而,现在,秦始皇想要打破这个千百年来形成的利益平衡,他所会引发的政治动荡,也是可以预料的。

秦始皇明白废除分封制是步险棋吗?他当然知道,正因为他知道,所以,他选择了一个在他看来很有针对性的策略——在他生前,不册立太子。

按照分封制的习惯,册立太子和分封诸子,通常总是同时实行的,与之同时,如果册立了太子之后不分封诸子,那么,政治海啸就会随之而来。为免局势失控,秦始皇选择隐藏自己的意图,他想要在死后,再让真相大白。

当然,还剩一个最致命的问题——一旦谜底揭开,他的接班人将如何控制局面?秦始皇未雨绸缪,他将自己的接班人扶苏,送去了北疆,到蒙恬那儿,戍守长城。这是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将扶苏送出政治中心,以免使他提早遭到诸子的围攻;第二,则是变相给了扶苏强大的兵权,让他拥有平定变乱的底力。当然,还有一点——秦始皇不喜欢扶苏,不想扶苏留在自己身边。

秦始皇认为,如此,他就既让自己生前得到了安宁,也让死后能够有力贯彻自己的政治意图,这么一来,他也就可以合眼了。

很棒的计划是么?但是,计划,通常总是赶不上变化的。

秦始皇在东巡的路上病了,而且病得很严重,在极短的时间里,他的身体便撑不住了,他开始启动权力交接程序——他迅速的找来了赵高,让他起草传位给扶苏的诏书,然后,他命令将诏书迅速交给使者,传示天下。

秦始皇完成了第一步,但是,他没有做到第二步。

当秦始皇死时,诏书还在赵高手里,传国玉玺也在赵高手里,除了少数几个人,没人知道秦始皇已经完成了权力交接。

更严重的问题是,掌控着一切的赵高,是个野心家。

于是,野心家赵高,设计了一个阴谋,阴谋的核心人物,一是李斯——前文已经有过详述;二则是胡亥——现在我们详细讲一讲。

赵高是胡亥的老师,他比任何人都了解胡亥——胡亥本人,并没有太大的野心,也没有很强的权欲,他不过是个贪图享受的纨绔子弟,他对皇位并没有特别的兴趣,他有兴趣的,只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所以,没有过硬的理由,很难说服胡亥参与阴谋,去争夺皇位。

聪明的赵高显然找到了一个过硬的理由,他迅速击中了胡亥的软肋。

赵高告诉胡亥,古老的政治平衡被秦始皇打破了,包括你胡亥在内的秦始皇诸子,都没有得到应得的那一份,千百年来的利益分摊格局,如今变成了利益独享——长子拿走一切,诸子无尺寸之地,日子怎么过?

胡亥迅速被赵高打动了,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固也。吾闻之,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诸子,何可言者!”

对于“不封诸子”,胡亥强烈的表示不满,因为,这意味着他的后半生得不到保障,意味着他的长兄将取代父亲成为又一个完全掌握他命运的人。胡亥可以容忍自己不当皇帝,但无法容忍自己一辈子,都要活在皇帝的阴影下。

而后,赵高图穷匕见:“不然。方今天下之权,存亡在子与高及丞相耳,原子图之。且夫臣人与见臣於人,制人与见制於人,岂可同日道哉!”

所谓危机,同时也是转机。

秦始皇没有在生前册立太子,这固然减轻了废除分封制的压力,但是,与之同时,这也意味着,他的权力交接程序存在着巨大的变数——秦始皇确实确立了扶苏的接班人地位,但问题在于,谁知道?

用句电影的烂俗台词——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不说我不说,谁知道?

只有三个人知道扶苏成为了接班人,胡亥、赵高和李斯——胡亥不说,赵高不说,李斯也不说,谁知道?

“方今天下之权,存亡在子与高及丞相耳”——赵高一语中的。

然而,“原(愿)子图之”的这番话,却并没有立即打动胡亥,无可无不可的胡亥,依然还有很深的顾虑:“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譾,彊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倾危,社稷不血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