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老爷,你赢了(第43/48页)
胡亥担心的事情,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名不正则言不顺。
好在赵高能言善辩:“臣闻汤、武杀其主,天下称义焉,不为不忠。卫君杀其父,而卫国载其德,孔子著之,不为不孝。夫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乡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故顾小而忘大,後必有害;狐疑犹豫,後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後有成功。原子遂之!”
在赵高的一番辩驳下,胡亥彻底没有了顾虑,他现在担心的只有一个人——李斯:“今大行未发,丧礼未终,岂宜以此事干丞相哉!”
表面上看,胡亥是说现在头等大事是发丧,现在就跟丞相说这事儿,时机不到;但是,赵高明白,胡亥是在担心李斯不支持他。
于是,赵高在扯了一堆“事不宜迟”的废话后,给胡亥吃了一颗定心丸:“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臣请为子与丞相谋之。”
接下来的事情我们就都知道了,赵高去找了李斯,晓以利害,然后,终于说服了权迷心窍的李斯,于是,秦始皇的如意算盘,终于毁在了赵高手里。
还剩最后一步——除掉扶苏。
赵高矫诏一封,送给扶苏:“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馀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秏,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当然,秦始皇不是凡人,他虽然不负责任的将危机踢给了扶苏,但他也很负责任的赋予了扶苏解决危机的力量——只要扶苏愿意,他可以跟蒙恬一起,起兵反抗。在扶苏接到诏书,哭着进入内舍,准备自尽时,蒙恬就劝他多转一下脑子:“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後死,未暮也。”
但是,秦始皇终究还是输给了赵高,原因很简单——他没有能让扶苏看懂他。扶苏性格宽仁,甚至有些迂懦,秦始皇虽然早就认定扶苏是接班人,但却从没有在扶苏面前表现出过这一点,大部分时候,他对扶苏都是冷言冷语,他似乎总是让扶苏认为,父亲不喜欢他,无意立他为太子——要不然的话,为什么父亲从没给过他好脸色,为什么没有按照惯例立他为太子,为什么还要将他送去北疆呢?
扶苏没看懂秦始皇,所以,他认为秦始皇不喜欢他,甚至想杀他,于是,当诏书到来后,当使者再三催促后,他选择轻生:“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
秦始皇输了,输的一败涂地。
胡亥登位了,他从没想过会有这一天,于他而言,登上皇位,不过是没有得到封地的补偿,不过是权衡利弊的结果(且夫臣人与见臣於人,制人与见制於人,岂可同日道哉!)。然而,通过这种方式登上皇位,于胡亥而言,内心深处,则有着深入骨髓的恐惧——他怕!
胡亥并不是皇帝之才,他也不想像乃父一样殚精竭虑,就算当皇帝,他也想当个逍遥皇帝,但是,还是那两个字——他怕!
在阴谋后取得地位的人,他们的内心,都有一种彻骨的寒意。
如何才能不怕,如何才能当个逍遥皇帝,如何才能堵上悠悠之口呢?胡亥不知道,但他知道,赵高肯定知道,于是,胡亥找来了赵高:“夫人生居世间也,譬犹骋六骥过决隙也。吾既已临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以安宗庙而乐万姓,长有天下,终吾年寿,其道可乎?”
胡亥似乎是在问,我这辈子怎么才能过的舒服呢,但是,赵高明白胡亥的真实意思,于是,他立即回答道:
“此贤主之所能行也,而昬乱主之所禁也。臣请言之,不敢避斧钺之诛,原陛下少留意焉。夫沙丘之谋,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而诸公子尽帝兄,大臣又先帝之所置也。今陛下初立,此其属意怏怏皆不服,恐为变。且蒙恬已死,蒙毅将兵居外,臣战战栗栗,唯恐不终。且陛下安得为此乐乎?”
赵高道出了胡亥内心的不安,胡亥当然不会否认:“为之奈何?”
赵高于是给出了解决方案:“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灭大臣而远骨肉;贫者富之,贱者贵之。尽除去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亲信者近之。此则阴德归陛下,害除而奸谋塞,群臣莫不被润泽,蒙厚德,陛下则高枕肆志宠乐矣。计莫出於此。”
其实,就是两个字——打和拉。简单说,打掉对胡亥不满或者说可能不满的一堆人,然后拉拢另一群可能对胡亥死心塌地的一群人。
胡亥认为,这是个好办法,就这么着吧——於是群臣诸公子有罪,辄下高,令鞠治之。杀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於杜,财物入於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
对于一个弱者来说,最好的缓解恐惧的办法,就是杀人。
当然,最终杀掉的那些人,或许未必是对胡亥不利的人,但一定是对赵高不利的人,拉拢的人,未必是对胡亥忠诚的人,但也一定是赵高忠诚的人;于是,人越杀越多,连李斯都难逃灭族,杀到最后,拉到最后,朝内所有人都已经明白,秦王朝的统治者,不是胡亥,而是赵高。
野心家赵高,已经利用胡亥这个傀儡达到了自己的大部分目的,而现在,他所要做的,乃是最后一击——除掉这个傀儡。
为了最终验证自己的力量,赵高安排了一个历史上很出名的戏码:
李斯已死,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辄决於高。高自知权重,乃献鹿,谓之马。二世问左右:“此乃鹿也?”左右皆曰“马也”。
当赵高能够“指鹿为马”时,胡亥的命运就已经决定了。
当然,最终促使赵高完成最后一击的,是当时秦末的局势。彼时,项羽已经在巨鹿之战中击溃了秦军的主力,秦军统帅章邯害怕赵高的迫害,率部投降了项羽,而项羽则最终坑杀了二十万秦军;而另一方面,刘邦则率兵进入关中,此时连战连捷,已经是进入武关、逼向咸阳。
秦朝已经完了,而赵高则开始担心起来,他害怕胡亥二世终有一天会察觉到一切,他害怕胡亥会把自己当成替罪羊,所以,在那一天到来之前,他要先下手为强,干掉胡亥。然后,便是著名的“望夷宫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