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天命所归(第14/17页)

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前秦和东晋。当时,在著名谋士王猛的辅佐下,苻坚接连灭亡了代国、前燕、前凉,统一了北方,在经过了十年休整后(当时王猛已死),苻坚决定一举统一中国,于是举兵南下,要跟东晋决战。

于是,双方在肥水两岸对峙。秦军号称百万,而东晋七拼八凑之下,也只攒了七八万,兵力差距显而易见。由于前秦军队“逼肥而陈”,东晋军队无法渡河,战事无法展开,于是,东晋统帅谢玄给前秦的阳平公苻融出了主意:“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让前秦军退后,东晋军能渡河,然后决战。)

对手的主帅来给自己出主意,这事儿怎么看怎么不靠谱,前秦诸将皆认为不靠谱,认为现在这么干才是万全之策:“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

但是,苻坚却有不同意见,他认为有发挥空间,什么样的发挥空间呢?“半渡而击”的发挥空间。苻坚表示:“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

好主意吧?苻融也认为是“将计就计”的好主意,于是命令秦军后撤。

但是朋友们,谢玄既然敢给苻融出主意,他怎么可能不做好万全的准备呢?就在苻坚认为自己“将计就计”、“端的是条好计”时,其实,他已经落入了谢玄的陷阱——一个深不见底的陷阱。

果不其然,秦军刚刚后撤,就有个叫陈序的反骨仔在后面瞎嚷嚷:“秦兵败矣!”秦军不明究竟,一听之下,就仓皇后撤,再难停止。苻融当时倒是还想集结部队,止住颓势,但无奈天不助他,紧要关头,战马倒地,秦军遂一溃不可收拾……接下来,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这场战事的经典,当然不只是“以少胜多”那么简单,事实上,中国历史也正因这场战事,有了南北朝的雏形——从此之后,再没有国家像前秦这样,拥有统一南北的机会了,一直到……一直到杨坚成为皇帝。

尉迟惇同志,看起来是看过史书的,至少知道宋襄公的战例,明白“半渡而击”是个好办法,但是,事实证明,史书不能只看一半,如果他看了“淝水之战”,还会想这么干吗……

尉迟惇同志的做法,跟苻坚异曲同工,而韦孝宽同志,当然也明白要跟谢玄学习,坚决不给“半渡而击”的机会;于是,趁着尉迟迥军队后撤的机会,韦孝宽命令全军擂响战鼓,全军渡河。还没等尉迟惇来得及“半渡而击”呢,韦孝宽已经全军度过了沁水……

渡过沁水之后,韦孝宽学习西楚霸王项羽当年巨鹿之战的例子,下令焚烧浮桥,意欲“置之死地而后生”。于是会战正式打响。

这场战事的结果没有悬念,韦孝宽胜,而且大胜——到什么程度呢?尉迟惇同志全军覆没,单人匹马逃了出去,去见他的爹爹了……

于是,韦孝宽继续率军挺进,直逼邺城。

八月十七日,尉迟迥所部列好了阵势,准备跟韦孝宽大军决战——迥与惇及惇弟西都公祐,悉将其卒十三万陈于城南,迥别统万人,皆绿巾、锦袄,号“黄龙兵”。迥弟勤帅众五万,自青州赴迥,以三千骑先至。

尉迟迥同志,自然也不是浪得虚名,如今虽已年近古稀,但仍然披甲上阵,战场之间,仍是凛凛生威。尉迟迥的这支部队,大部分是关中子弟,也是他多年所统的子弟兵,战斗力非同小可,也是北周政权的精锐力量。因此,战斗刚开始时,韦孝宽的部队很快就显出了颓势。

眼看大军即将不支,政府军的大将们都不免心急如焚,就在此时,宇文忻同志灵光闪现,急中生智,想了个主意,据他自己说,属于“诡道”——事急矣!吾当以诡道破之!

当然,说是“诡道”,可能还不够准确,更准确的说,是个“损招”。当时,两军交战时,邺城围观群众数万人——倒是也真不怕死;当然,他们是看热闹的,也不怕事儿大,谁输谁赢,这倒无所谓。宇文忻的主意是,用箭射群众……

损招了吧?但是,也得承认,这是个“好招”,因为——效果很好!围观群众哪能真不怕死,一看居然有射他们的,当时就慌了,于是几万人一起后撤,那动静,轰轰隆隆的,跟打雷似的。于是宇文忻大喊:“贼败矣!”政府军于是振作起来,趁着尉迟迥那边一团乱劲,发动攻击。

无疑,尉迟迥吃了个大败仗,仓皇回城,韦孝宽于是率军围城。

当然,攻城之战也没啥悬念,李询和贺篓子干率先登城,于是,邺城告破。

尉迟迥走投无路,一路奔向了碉楼,后面崔弘度直上斜坡,紧追不舍。尉迟迥被追甚急,急怒之下,便弯弓搭箭,要射崔弘度。

崔弘度脱下了头盔,大声喊道:“颇相识不?今日各图国事,不得顾私。以亲戚之情,谨遏乱兵,不许侵辱。事势如此,早为身计,何所侍也?”

顺便说一下,崔弘度跟尉迟迥有亲戚关系,他的妹妹是尉迟迥儿媳。

尉迟迥明白了,“事势如此”,就算射死了崔弘度,也没有意义,必须要“早为身计”了,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自杀(要是落到杨坚手里,就不是“死”这么简单了,自杀已是最好的结局了)。

当然,在自杀之前,尉迟迥还是痛骂了杨坚,过足了嘴瘾再死不迟……

当然了,崔弘度也不好意思就拣这现成便宜,最后把便宜让给了弟弟崔弘升,让他割下尉迟迥脑袋去报功。

而后,勤、惇、祐东走青州,未至,开府仪同大将军郭衍追获之。丞相坚以勤(尉迟勤一开始并不想造反,是老哥把他拖下水的)初有诚款,特不之罪。李惠先自缚归罪,坚复其官爵。

看似轰轰烈烈的尉迟迥叛乱,就这样落下了帷幕,一共为时,仅仅六十八天而已。据说,尉迟迥这次之所以输那么快,跟他用一个人是分不开的——崔达拏。崔同志是何人呢?他爹便是高澄的亲信崔暹(当年逼得高仲密投降西魏,而后引发东西魏邙山之役,最后居然因为高澄的包庇免于受责的哥们)。这位崔同志的本职是——文士……

尉迟迥老头果然老昏头了,不败何待?

韦孝宽大获全胜,接下来的扫尾工作,由三子一女被杀的于仲文完成。

于仲文进了长安后,被杨坚任命为河南道行军总管,让他收复失地;说是总管,其实手里没几个人,精锐部队都在韦孝宽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