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天命所归(第15/17页)
未几,于仲文军抵蓼隄(汴河河堤),离开梁郡(今河南省商丘县)七里。于仲文的对手,是席毘罗部将檀让,这哥们手里有几万人马。敌众我寡,怎么办?于仲文先派了些老弱病残上去挑战,然后还没怎么打,就先溜……
这个计策,大家一定立即反应过来了,没错——传说中的“骄兵之计”。檀让同志果然“骄”了,认为于仲文无足为虑了,然后,他就倒霉了,于仲文率军突然反扑,檀让猝不及防,于仲文大胜——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
于是于仲文逼近梁郡,此时尉迟迥守将刘子宽弃城而逃;于仲文继续挺进,进击曹州(今山东省定陶县西),俘虏刺史李仲康;于仲文马不停蹄,再攻檀让残军驻守的成武(山东省成武县),再度获胜。
当时席毘罗在沛县(刘邦他老家)屯兵十余万,准备进攻徐州,但是,他的老婆孩子还在金乡(山东省金乡县)。这天,有个自称是席毘罗使者的哥们来到金乡,告诉城主徐善进,说,檀让明天中午就来,你们做好迎接准备。金乡人一听檀让援兵赶到,当然是很高兴了,欢迎仪式准备停当,且不提。
第二天,果有一支军队举着尉迟迥的旗帜,远远的朝金乡挺进。徐善进远远的看见了这支部队,大喜过望,当即出城相迎。然后呢?然后徐善进就被绑了……怎么回事呢?很简单,使者是于仲文派去的,而如今这支部队,也是于仲文的部队,不过是改换了服饰罢了……
当时于仲文的部众都劝于仲文屠城,于仲文表示:“此城乃毘罗起兵之所,当宽其妻子,其兵自归。如即屠之,彼望绝矣。”(于仲文认为,放他们一马,当兵的自然归服,否则惹急了他们,反而不好弄)部众表示有道理。
不久后,于仲文设兵伏击了席毘罗大军,“毘罗众大溃,争投洙水死,水为之不流”;于是生擒檀让,斩首席毘罗,送达长安,且不提。
再过不久,韦孝宽分兵摆平了尉迟迥的残部,尉迟迥叛乱遂正式扑灭。
然后,萧岿跟柳庄之间有了这样一句对话——若从众人之言,社稷已不守矣!
九月,王谊率军兵抵郧州,未几平定叛乱,司马消难正式投奔了南陈。
当然,南陈也别以为他们得到了什么好处,早晚,他们吃进去的东西,要被吐出来,等着吧。
十月,梁睿率步骑二十万讨伐王谦,未几平定,王谦被梁睿斩首。
顺便说一下跟着王谦造反而后被斩首,还包括北齐的高阿那肱……
至此,杨坚终于全面平定了尉迟迥的叛乱,一个新时代,就要来临了!
新隋上空的阴霾
尉迟迥的叛乱,对于杨坚而言,并非只有坏处,事实上,好处反而更多。
大丞相于杨坚而言,自然不是终点,事实上,终点是——改朝换代。
要改朝换代,于杨坚而言,就要进行政治整合,具体说,扶持赞成派,拉拢中间派,干掉反对派,如果一切照常发展,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当日王莽为了篡汉,前前后后准备,就花了20多年的时间。此时的杨坚年近不惑,如果像王莽一样,可能他的事业就需要交给儿子来最终完成了。
然而,很幸运,在这样的时候,尉迟迥造反了,这次大规模的军事叛乱,间接帮助杨坚完成了政治整合,战事结束后,所有的工序几乎都已经到位——朝内各派势力,都在战争的逼迫下,亮出了自己的底牌。
最典型的莫过于李穆,在他决定支持杨坚讨伐尉迟迥时,就已经奉上了金带,秘密劝进了。当然,当时大部分人也跟李穆一样,明白杨坚篡位已经箭在弦上,当他们弃尉迟迥而择杨坚时,也同时便默许了接下来的事态发展。
于是,跟王莽不同,杨坚的篡位过程要顺利得多,波澜不惊得多,快得多:
公元580年九月十日,皇后司马令姬(司马消难之女)被贬为平民。
九月二十八日,以随世子勇为洛州总管、东京小冢宰,总统旧齐之地。
九月三十日,以左丞相坚为大丞相,罢左、右丞相之官。
十二月十二日,以大丞相坚为相国,总百揆,去都督中外、大冢宰之号,进爵为王,以安陆等二十郡为随国,赞拜不名,备九锡之礼;坚受王爵、十郡而已。
公元581年二月四日,隋王始受相国、百揆、九锡之命,建台置官。
二月六日,诏进王妃独孤氏为王后,世子勇为太子。
开府仪同大将军庾季才,劝隋王宜以今月甲子(二月十四日)应天受命。太傅李穆、开府仪同大将军卢贲亦劝之。于是周主下诏,逊居别宫。
顺便说一下,这位庾季才也很早就跟李穆一样,认可了杨坚的篡位。
当日杨坚刚刚当顾命大臣时,还惊疑不定,曾夜召庾季才,问他:“吾以庸虚,受兹顾命。天时人事,卿以为何如?”杨坚这么问,其实是暗示性的问庾季才,将来我要那啥,可以不?
庾季才没有正面回答,婉转的说道:“天道精微,难可意察。窃以人事卜之,符兆已定。季才纵言不可,公岂复得为箕、颍之事乎!”庾季才很聪明,告诉杨坚,你都走到这一步了,就没有回头路了,何必问我的意见呢?
杨坚表示赞同:“诚如君言。”
当时,独孤伽罗也成为了杨坚的有力后盾,不断的鼓励杨坚:“大事已然,骑虎之势,必不得下,勉之!”
所以,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那啥的女人来着?
二月十四日,命兼太傅,巳公(宇文)椿奉册,大宗伯赵煚奉皇帝玺绂,禅位于隋。隋主冠远游冠;受册、玺,改服纱帽、黄袍;入御临光殿,服衮冕,如元会之仪。大赦,改元开皇。命有司奉册祀于南郊。
于是,在当顾命大臣后不到一年,杨坚终于篡位成功,他建立的朝代,叫做“隋朝”。(杨坚本是随国公,然而,杨坚对“随”中的“辶”字旁不满,认为不吉利,于是改“随”为“隋”)
杨坚篡位的节奏之快,连他的女儿杨丽华都感到难以接受。杨丽华一开始还帮助杨坚控制了宫廷大局,但是,当时的杨丽华,并没有想到杨坚会篡位,等到杨坚图穷匕见,杨丽华却日渐不满起来,时常面露不快(意颇不平,形于言色),等到杨坚篡位成功,更是抑郁难平(愤惋逾甚)。杨坚对这个女儿也觉得惭愧,改封其为“乐平公主”,还一度劝她改嫁,只是杨丽华抵死不从,只能作罢。
杨坚上台后即改革了官制(我们以后会详谈),去除了北周所行的“周制”(北周是实行的复古潮流),改行汉魏之制,于是,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御史、都水二台,太常等十一寺,左右卫等十二府,以分司统职。又置上柱国至都督十一等勋官,以酬勤劳;特进至朝散大夫七等散官,以加文武官之有德声者。改侍中为纳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