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开皇之治(第5/11页)
这个故事里,似乎杨坚跟虞庆则还是和和乐乐的,但是朋友们,这只是表面,因为,任何一个皇帝,碰到虞庆则这样乱说话的,都会气不打一处来的。
杨素同志,本来是要给皇帝戴高帽的,即便这里头的意思,是要贬低虞庆则的功劳,但是,事情牵涉到皇帝,一般人即便不满,也一准儿会有场面话的——结果虞庆则呢?当着杨坚的面,居然争功起来了,明摆着不给皇帝戴高帽嘛,皇帝嘴上不说,心里头能高兴吗?
杨坚虽然不是个喜欢别人拍马屁的皇帝,但是,杨坚毕竟也是人,是人,就不能躲避恰如其分的马屁的诱惑,虞庆则这都不懂,能不倒霉吗?
因此,杨坚对虞庆则有看法,有机会,就会给他小鞋穿:
开皇十七年,岭南人李贤据州反,高祖议欲讨之。诸将二三请行,皆不许。高祖顾谓庆则曰:“位居宰相,爵乃上公,国家有贼,遂无行意,何也?”庆则拜谢恐惧,上乃遣焉。为桂州道行军总管,以妇弟赵什柱为随府长史。
(岭南李贤造反,杨坚准备让虞庆则前往平叛,结果虞庆则这小子没有眼力见,其他好几个人都请战了,他却没有反应,惹得杨坚很不高兴,还当面指责他。虞庆则敬酒不吃吃罚酒,最后还是被派去平叛了,他的小舅子赵什柱作为副手)
什柱先与庆则爱妾通,恐事彰,乃宣言曰:“庆则不欲此行。”遂闻于上。先是,朝臣出征,上皆宴别,礼赐遣之。及庆则南讨辞上,上色不悦,庆则由是怏怏不得志。暨平贤,至潭州临桂镇,庆则观眺山川形势,曰:“此诚险固,加以足粮,若守得其人,攻不可拔。”遂使什柱驰诣京奏事,观上颜色。什柱至京,因告庆则谋反。上案验之,庆则于是伏诛。
(所谓千防万防,家贼难防,虞庆则倒霉就倒霉在这个小舅子赵什柱上了,跟自己小妾通奸也就罢了,要命的是,还要在皇帝面前打小报告,说虞庆则根本不想去,想要置他于死地。结果咧,别的大将出去征讨,皇帝都要设宴道别,热热闹闹,唯独虞庆则此行,杨坚摆臭脸,虞庆则也很不高兴。后来虞庆则抵达了临桂镇,随口说了说这里的地势,这里的军事价值,结果他的小舅子果断上报朝廷,又说他造反,杨坚随便查了查,居然就干掉了虞庆则……)
虞庆则伏诛一事,其实杨坚自己也明白人家没啥大罪,所以,后来高颎犯了事之后,杨坚才会念及自己诛戮太过,对高颎网开一面。
五、贺若弼。贺若弼会倒霉,也是因为“祸从口出”,太嚣张,不知进退:
弼时贵盛,位望隆重,其兄隆为武都郡公,弟东为万荣郡公,并刺史、列将。弼家珍玩不可胜计,婢妾曳绮罗者数百,时人荣之。(贺若弼风光了吧?一家老小都是大官,家里也有钱的要死,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他命好)
弼自谓功名出朝臣之右,每以宰相自许。既而杨素为右仆射,弼仍为将军,甚不平,形于言色,由是免官,弼怨望愈甚。(结果命好的贺若弼居然不识相,得陇望蜀,想要当丞相。后来看着杨素当了丞相,心里那叫一个不爽,后来终于惹恼了杨坚,被免了官,但是不满却又加重了)
后数年,下弼狱,上谓之曰:“我以高颎、杨素为宰相,汝每倡言,云此二人惟堪啖饭耳,是何意也?”(杨坚质问下狱的贺若弼,我让高颎、杨素当宰相,你老是叫嚣,说他们是吃白饭的,什么意思?)弼曰:“颎,臣之故人,素,臣之舅子,臣并知其为人,诚有此语。”(贺若弼这小子居然大言不惭,说这俩都是我老相识,我最了解他们,所以这么说。这话说得,好像杨坚就没有知人之明,是个任用庸臣的昏君了)公卿奏弼怨望,罪当死。(贵族们纷纷表示贺若弼不识相,应该诛杀)上惜其功,于是除名为民。岁馀,复其爵位。上亦忌之,不复任使,然每宴赐,遇之甚厚。(杨坚倒是感念功劳,只是将其除名,不久又恢复他的爵位,只是不让他当官罢了。但是每次碰到宴会,还是会重赏贺若弼)
开皇十九年,上幸仁寿宫,宴王公,诏弼为五言诗,词意愤怨,帝览而容之。(贺若弼果然不要命,在这样的喜庆场合,他居然还能写出一首“词意愤怨”的诗,也就那天杨坚心情好,才没出事儿)
从跟韩擒虎争功,到鄙视高颎、杨素,贺若弼的性情倒是一如既往,从未变过,这种性格,当然是历史上常见的要倒霉的性格。当然了,杨坚虽然对贺若弼不算好,但起码也不算坏,至少,贺若弼还活着。只是,贺若弼这张嘴,早晚给他惹来杀身之祸,具体情况,详见《炀帝篇》了。
其实,贺若弼他爹贺若敦在临死前曾经要求贺若弼慎口:
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临刑,呼弼谓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贺若敦祸从口出,被宇文护干掉,因为大志未成,抑郁而终,把平陈的期望,寄托在了贺若弼身上。在临死前,为了不让贺若弼重蹈他的覆辙,还用刺舌的方式,告诫贺若弼不要乱说话)
结果呢?贺若敦九泉之下,也只能苦笑而已了。
六、史万岁。史万岁是杨坚一朝对抗突厥的名将,但论其死法,也最为可悲:
开皇末,突厥达头可汗犯塞,上令晋王广及杨素出灵武道,汉王谅与万岁出马邑道。万岁率柱国张定和、大将军李药王、杨义臣等出塞,至大斤山,与虏相遇。达头遣使问曰:“隋将为谁?”候骑报:“史万岁也。”突厥复问曰:“得非敦煌戍卒乎?”候骑曰:“是也。”达头闻之,惧而引去。万岁驰追百馀里乃及,击大破之,斩数千级,逐北入碛数百里,虏遁逃而还。
(这件事我们在《炀帝篇》会有详细记载。史万岁不愧一世名将,跟达头可汗那么一照面,达头可汗一听他的名号,就吓得开溜了。史万岁于是追上前去,一通斩杀,大破敌军)
杨素害其功,因谮万岁云:“突厥本降,初不为寇,来于塞上畜牧耳。”遂寝其功。万岁数抗表陈状,上未之悟。
(结果好死不死,惹恼了杨素,结果在皇帝面前打小报告,说突厥本来要投降,不想侵犯大隋的,只不过来放牧,言下之意是史万岁有冒功嫌疑。史万岁当然不爽,多次上表抗争,结果杨坚不鸟他)
会上从仁寿宫初还京师,废皇太子,穷东宫党与。上问万岁所在,万岁实在朝堂,杨素见上方怒,因曰:“万岁谒东宫矣。”以激怒上。上谓为信然,令召万岁,时所将士卒在朝称冤者数百人,万岁谓之曰:“吾今日为汝极言于上,事当决矣。”既见上,言将士有功,为朝廷所抑,词气愤厉,忤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