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救上到勤王戊戌庚子间的朝野政局(第15/16页)

[86] 1900年2月《致孙仲恺书》,《宋恕集》下册,第696—697页。

[87] 《英人公论》《深畏老臣》,《知新报》第112册,1900年2月14日。

[88] 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6卷,第432页。参见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第308页所引赵凤昌语,但赵将刘坤一此时的复词与戊戌相混淆。

[89] 皮锡瑞:《师伏堂日记》,《湖南历史资料》1981年第2期,第180页。

[90]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一,第812页。

[91] 《北京要事汇闻》录1900年1月3日香港《士蔑报》,《知新报》第111册,1900年1月11日。

[92] 章华:《语林》,《戊戌变法》第4册,第321—322页。《知新报》称:“据京友传说,在太后之意,本欲选溥儁入承大统,当时单召荣中堂入见,曾议及此事。荣中堂深恐外国干预,求之再三,太后遂令荣中堂探各国公使语意。荣禄商之于李鸿章,李鸿章亦以为难。不数日,李鸿章简任粤督,将行之前一日,各公使往谒,询及废皇上之信是否确实。李答以不知,即乘机进言曰:设有此事,各国将如何?某国公使首先曰:此贵国事,吾国何得干预,惟以后不认中国有新皇帝耳。他国公使有谓然者,有只笑不言者。李得此消息,遂混以他语而散。次日临行,因不及见荣禄,使人告之。荣禄知不可,而太后之意,又执不能回,因急与崇绮谋。崇绮入宫求太后数次,于是太后改为建储之命。”(《废立要闻汇志》,《知新报》第113册,1900年3月1日)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引赵凤昌语:“西后急欲行废立。己亥,合肥在大学士任,一日法使访询果有此事否?外国视一国君主无端废立,决难承认。午后荣禄往访,传西后意旨,欲探外使口气。合肥即以今晨法使言述之。合肥知都下不可居,谋出外,旋督两粤。”(第308页)李鸿章外放原因,歧说甚多。亦有指其预闻废立之事,而借故脱身,避开浑局。

[93] 《北京要事汇闻》,《知新报》第108册,1899年12月13日。

[94] 王照:《方家园杂咏纪事》,《近代稗海》第1辑,第7—8页。

[95] 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一,第477—478页。另据吴庆坻《蕉廊脞录》:王文韶“生平相业无可称述,然当己庚之间东朝意主废立,尝示意文勤,文勤力陈不可;庚子拳匪之讧,亦颇谏诤,几为端王诸人所诬陷,微荣文忠力保全之,亦与袁、许诸公同弃柴市矣”(第80页)。

[96] 王栻主编:《严复集》第3册,第549页。

[97] 《上总署转奏电禀》,《苏报》1900年1月27日。引自虞和平编:《经元善集》,第309页。

[98] 虞和平编:《经元善集》,第370页。

[99] 《答原口闻一君问》,虞和平编:《经元善集》,第340页。

[100] 庄练:《端王、刚毅与荣禄》,《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下册,第30页。

[101] 宋恕自叙其心情与境遇道:“政变以后,弟等为犯世忌之人,故交或死,或入海外,或回内地,青苔穷巷几绝人迹,寂泠之状不堪形容。而去年八月以后又复病与愁兼,终日闷闷,欲久居此间,恐难寻久计,欲回乡里,则又不忍闻法贼之恶状,进退踌躇,心绪纷乱已极!”(胡珠生编:《宋恕集》下册,第691页)

[102] 1900年2月14日《王君来书》、1900年3月28日《梁君来书》,虞和平编:《经元善集》,第374—376页。后一函当为梁启超作。其中“参天两地”,编者校改为“叁天两地”,误。

[103] 胡珠生编:《宋恕集》下册,第697页。

[104] 虞和平编:《经元善集》,第310页。此言出自庚子中秋经元善为《上总署转奏电禀》所写按语。

[105]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二,第1870页。

[106] 1900年2月《致孙仲恺书》,《宋恕集》下册,第698页。康有为事后试图将此事与保皇会拉上关系,称“唐才常在上海与知府经元善纠合千人联名电争”(《驳后党张之洞于荫霖伪示》,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442页)。当时还有人怀疑此事由文廷式、张元济、宋伯鲁等人主使(王栻主编:《严复集》第3册,538页)。

[107] 《废立要闻汇志》,《知新报》第112册,1900年2月14日。

[108] 《废立要闻汇志》,《知新报》第115册,1900年3月31日。

[109] 《废立要闻汇志》,《知新报》第117册,1900年4月29日。

[110] 胡珠生编:《宋恕集》下册,第698页。

[111] 《论立嗣即已废立》,《知新报》第112册,1900年2月14日。

[112] 《方君来函》,《知新报》第115册,1900年3月31日。

[113] 《废立要闻汇志》,《知新报》第112册,1900年2月14日。

[114] 中国历史博物馆编,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第2册,第747—753页。其时任湖北学政的王同愈于1900年1月31日“接上海寄来义民檄文”,他与岑春蓂、梁鼎芬等人均有来往,亦未见异动(《栩缘日记》卷2,顾廷龙编:《王同愈集》,第340—342页)。

[115] 《再纪京外官民公愤》,《清议报》第37册,1900年3月1日。

[116] 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第10册,第8341页。

[117] 《废立要闻汇志》,《知新报》第115册,1900年3月31日。

[118] 《致濮兰德书》《驳后党张之洞于荫霖伪示》《托英公使交李鸿章代递折》,《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424、441—442、454页。后者即《公请光绪复辟还舆京师折》,见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康有为与保皇会》,第4—7页,文字略有不同。

[119] 蒋贵麟:《万木草堂遗稿》,第601—602页。

[120] 杜迈之等辑:《自立会史料集》,第220页。

[121] 1899年12月7日康有为致谭张孝书梁应骝附笔,方志钦主编:《康梁与保皇会》,第26页。

[122]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康有为与保皇会》所收《英属等埠商民请慈禧归政折》(第3页),即为一例。

[123] 蒋贵麟编:《万木草堂遗稿外编》,第872页。

[124] 引自汤志钧:《自立军起义前后的孙、康关系及其他》,《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2期。原文注此函末署“十五日”,应写于光绪二十六年二月后。当以1899年底为妥。

[125]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康有为与保皇会》,第247、262—263页。

[126] 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骨董三纪》卷4《保皇会》记录此事,见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420—4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