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一辈子都在死磕的母子(第9/10页)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顺治帝在得知自己患有天花后,急召亲王大臣们入宫讨论继承人问题。在继承人问题上,顺治坚持要从堂兄弟中选择一个。这就让人非常费解,他放着四个儿子不立,为什么要选择堂兄弟呢?有人推测,他这是为了发泄对皇太后的不满。其次,在摄政人选上,顺治一改祖宗旧制,拒绝从皇室诸王中挑选,这无疑是对多尔衮当年独裁专政的一种反抗。
孝庄得知顺治的意图后,让苏麻喇姑请汤若望到慈宁宫一趟。顺治这些年虽然一头扎进佛教,但是对汤若望一直非常尊重,他们之间保持着真挚的友谊。孝庄相信,汤若望一定能圆满完成这个任务。
顺治见到汤若望后,让他坐在御榻上,问他对继承人有什么看法。汤若望是个非常直率的人,有啥说啥,他明确地表示不赞同立堂兄弟。因为这么做不仅违反祖制,而且容易引起争执,对清朝和国家都不利。
顺治沉默了,良久才问道:“四个皇子年龄都很小,你说应该选谁?”
汤若望重复曾经对孝庄说过的话:“长幼不是关键,最关键的是选一个已经出痘的皇子。”
顺治当时有四个儿子,最大的是福全,八岁;其次是玄烨,七岁;至于陈氏生的常宁,只有三岁;钮氏生的龙禧,更小,只有两岁。头脑稍微正常的人就会把目标锁在福全和玄烨身上,这两人中,玄烨是出过痘的,而福全没有。
说实话,顺治对这四个皇子的父爱那是少得可怜的,当汤若望提到福全和玄烨时,估计顺治还要在脑子里搜索他们长啥样的。无论谁继承皇位,对顺治来说都无所谓。
初六的晚上,顺治感到病情加重,急召近臣学士王熙进宫,让他草拟遗诏。
正是寒冬深夜,宫中阴风阵阵,几个太监手提着宫灯,在黑夜中闪烁。王熙跟在后面,感觉仿佛能够听到鬼哭声。进入养心殿后,王熙跪拜,顺治强打着精神说:“我患痘了,恐怕时间不长了,你赶快听我的话,记下诏书内容。”
此时此景,心肠再铁石的人也免不了动容,王熙也不例外。不过他心里还在琢磨另外一层事,如果皇上诏书的内容跟太后的想法有矛盾,那该怎么办呢?
皇上一边说,王熙一边记,心里却想将来如何把皇上诏书的内容转陈给太后。王熙退下后,又在乾清门的书房里三次修改诏书。到了第二天,把诏书呈给皇帝时,顺治正在更衣,当时非常疲惫,没说要看诏书,只让王熙把诏书交给麻勒吉。麻勒吉是满洲正黄旗人,汉文化功底比当时许多汉人大学士还厉害。
当天晚上子时,顺治帝甍逝于养心殿。
顺治英年早逝不免让人觉得遗憾,有一个叫吴伟业的文学家写了一首长诗,暗示皇帝并没有死,只是出家去了。后来,金庸在《鹿鼎记》里采用了这种说法。
吴伟业是何许人也?吴伟业号梅村,江苏昆山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他和钱谦益、龚鼎孽并称为“江左三大家”,独自开创了“梅村体”诗歌。明亡之后,吴伟业为了保持名节,一直对清政府采取不合作的消极抵抗姿态。
顺治十年的时候,朝廷再三请他出山,入朝为官。吴伟业虽然很不愿意,但面对父母二老的请求,也只好勉为其难。入朝后,吴伟业做到国子监祭酒这个职位。在朝中待了四年,他便告老还乡。在吴伟业晚年,对于这段经历深感耻辱,认为侍奉清朝这四年“误尽平生”。
吴伟业死后让人在自己坟墓上题:诗人吴梅村之墓。这位大诗人被认为深得白居易遗风,是一代叙事诗高手。他曾写过一首《清凉山赞佛诗》,这是一首叙事性的长诗,确实很长,比《长恨歌》还长。诗人最喜欢说一些语带双关,含有弦外之音的话。其中有这样的诗句“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大家认为这讲的是董鄂妃之死,董字拆开就是千里草。诗中的“南望苍野坟,掩面添凄恻”讲的是福临与董鄂妃生的皇四子早夭之事。至于“房星竟未动,天降白玉棺。惜哉善财洞,未得夸迎銮”,仿佛是说顺治并没死;“尝闻穆天子,六飞骋万里”——当时人认为这话很明显是说顺治到“西天”出家了。吴梅村因为在清朝当过官,跟皇帝比较接近,而且他又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所以很多人相信他说的,顺治没有死,而是出家了。
也有人根据顺治的遗诏断言顺治没死,而是出家了。人们很难想象一个将死之人怎么可能思维这么有条理、语气这么淡定,从国家大事到个人私事,侃侃而谈。顺治的那份罪己诏书更像是生前长时间拟成的,不像是临死的时候突发奇想的。王熙在记录诏书之后,作了三次修改,这也是很不寻常的。
像王熙这么特别的人,当时肯定有很多人围着他问:“皇帝临死前跟你说什么了?说来大家听听啊……”
王熙终生没有把皇帝跟自己的谈话告诉别人,连他的子孙和弟子都不知道。捂得越紧,别人就越怀疑。也许是真的什么事都没有,但你捂住了,难免让人想起“此地无银三百两”这个成语。
康熙当上皇帝后,几次奉皇祖母孝庄的命令上五台山,就是清凉山。这不免让多事的人怀疑是不是顺治没有死,而是在五台山出家。如果顺治不在五台山出家,康熙为什么几次去五台山呢?游山玩水,观赏佛教建筑一次也就够了。何况天下之多,寺庙何其多,为何偏偏就喜欢五台山?
怀疑归怀疑,想象归想象,这些东西并不能成为顺治出家未死的证据。因为有太多当事人回忆顺治临死前的情景,我们就不用别人的记录作证据,我们还是用老汤的话吧!
汤若望记载顺治临死的情景:“如同一切满洲人们一般,顺治对于痘症有一种极大的恐惧,因为这在成人差不多也总是要伤命的。在宫中特为侍奉痘神娘娘,是另设有庙坛的。或许是因他对于这种病症的恐惧,而竟使他真正传染上了这种病症。在这个消息传出宫外之后,汤若望立即亲赴宫中,流着眼泪,请求允许他觐见万岁……顺治病倒三日之后,于一六六一年二月五日到六日之间夜间驾崩,享寿还未满二十三岁。”
汤若望的中文没法跟吴梅村比,这个我们别介意,他说顺治死了应该是不会撒谎的。至于文中说顺治未满二十三岁,那是计算方式的不同,我们把顺治从娘肚子里的时间也算进去了。
顺治死前留下一份罪己诏,诏书里全是骂自己,口气很像是站在孝庄的立场上,所以很多人怀疑这份诏书“被修改了”。诏书中总共列举了自己十四条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