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无可奈何花落去(第7/14页)
爬铁门不可能一哄而入,事前王陵基已经吩咐下去,爬进一个捆一个,于是陆续有一百多名学生被抓。
游行队伍里面,代表是核心,敢爬大门的也往往是胆子大些的,剩下的人再要予以驱散,相对就比较容易。
这一事件当时被称为“成都四九血案”,有人挨打受伤,没有人死亡,最重要的是王陵基把游行队伍中的核心和骨干给关了起来,而且一关就是十天,虽然因各方抗议,十天之后又不得不予以释放,但此时学生运动的最高潮已经过去,王陵基有惊无险地渡过了上任以来的第一个危机。
除了政治因素外,学生运动的主要起因还是“米荒”,四川省政府供给各大学学生的平价米,仅及需要量的三分之一。王陵基调查下来,四川不是没有米,是许多人抢购农民运来的谷米,囤积居奇以从中牟取暴利,结果弄得成都市民天天都买不到米,而按规定应发给学生的平价米也被人拿去卖给了黑市。
邓锡侯在任时,省府的一些负责人跑去跟刘湘的遗孀刘周书争吵,说她有大量的米不肯拿出来。“虎婆”毫不买账,反驳说:“你们不是和我一样在囤积居奇吗?这样好了,你们拿多少粮食出来卖,我也拿多少!只想叫我拿而你们不拿,还要继续抢购,我才不干呢!”
这些负责人心中有鬼,哪里敢再扯下去,事情不了了之,“米荒”也就越来越严重。
为了缓解危机,王陵基把私交甚笃的“四川财神爷”刘航琛给请了出来。起初是准备让刘航琛担任四川财政厅厅长,刘航琛觉得施展空间太小,于是王陵基又改聘他为自己的顾问。
此顾问非一般的顾问,其实就是首席幕僚。王陵基对刘航琛言听计从,送交王陵基批阅的公文,刘航琛可以代拆代行,发号施令。两人平时面对面坐同一张办公桌办公,省主席印信就摆在办公桌上,供两人共同使用,可以说,这种信任度超出了过去刘湘之与邓汉祥,以致于刘航琛在和特别熟的朋友聊天时,也常笑称自己是太上省主席。
从起用刘航琛开始,从省府到县区,王陵基全部进行了换班,其中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大批起用由曾扩情推荐的黄埔学生和复兴社成员。
当时四川有十八个行政专员公署,曾扩情保荐了十二人出任专员,有一百多个县,曾扩情保荐了两百多个县长,二取一。
王陵基靠刘航琛动脑子,靠这些专员和县长卖力气,在四川征兵征粮,在1948年和1949年间,每年都要强拉几十万壮丁,征粮两千多万石,光是征粮数额,就已是抗战时期的一倍多。
抗战胜利之后,巴蜀大地本应得到休养生息,不料更添重负,川中百姓由此苦不堪言。
王陵基到四川时,曾听到一种说法,说中共预定用五年时间解放全国,王陵基就此认为他还有两三年时间在四川做好准备。
谁都没有想到,国民党在大陆完全失败的速度会那么快,根本就没能维持住两三年。
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来自于东北。1948年9月,林彪指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蒋介石部署在东北的精锐部队陷入包围之中,那情形正如刘文辉幕僚长的朱戒吾所见,东北野战军用农村包围城市,城外的交通线一被截断,国民党部队就成了瓮中之鳖。
王陵基为此惶惶不安,他所住公馆附近有个骆公祠,是清末四川总督骆秉章的祠堂,祠内设有乩坛。王陵基几乎天天去骆公祠叩拜“乩仙”,就巴望着“乩仙”能在沙盘上显灵,给个他期待中的预告。
到了这个时候,别说“乩仙”,抱玉皇大帝的腿都没用了。辽沈战役以东北野战军的完胜而告终,国民党在东北的精锐军队几乎全被包了饺子。
“东北易手之日,即天下大势已定之时。”这句预言很快就变成了现实,失去东北的国民党部队军心动摇,淮海战役成为他们在绝望中的最后一搏。
1948年11月,南京国防部不得不再吃一遍回头草,把原来的整编师恢复为军,整二十师于是又恢复到了第二十军,归白崇禧指挥。
国民党阵营最令人吃惊之处在于,马上要集体完蛋了,内部还在你争我夺,闹得不亦乐乎。蒋介石指望依靠淮海战役挽回局面,白崇禧却坐而望之,专等蒋介石在淮海战役中输光老本,他和桂系好登台唱戏。
白崇禧不仅自己不肯出兵参战,也拒不执行国防部的命令,不肯放第二十军出战淮海。国防部多次交涉,直至1949年初,第二十军才到达蚌埠,而这时淮海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已经完全崩溃。
第133师师长李介立率部通过蚌埠大桥不到十里,迎面就撞见第十二兵团副司令胡琏乘一辆牛车跑来,身上穿的不是军装,而是便衣,情形狼狈之极。
胡琏问李介立:“你带部队到哪里去?”
听说是去参加淮海作战,胡琏大叫起来:“快让部队停下,你看我都成什么样子啦,整个战场都完了!我是换便衣才跑下来的。”
李介立一面叫停,一面报告杨干才,杨干才赶紧将部队撤回蚌埠,才使第二十军暂时避免了垮掉的厄运。
当然,这只是暂时。正像白崇禧所乐意预见的那样,蒋介石嫡系的“中央军”主力在淮海战役中基本被清了个空,第二十军在蒋介石心目中也因此变得更为重要。
杨森奉蒋介石之命,亲自到前方给第二十军打气。杨森自认是北宋名将杨继业的后人,最后离开部队时,他特地嘱咐杨干才:“不到万不得已时绝不投降,要效法杨继业兵败时撞死在李陵碑上的故事。”
1949年2月,第二十军开往芜湖,以防备解放军抢渡长江。杨干才在视察防务时,看到驻军在和一个老乡争夺棺材,双方都不肯让步。
杨干才上前询问之后,才知道这口棺村是老乡为家里老人预备的寿材,而由于没有合适的工事材料,驻军想把棺材搬去加固碉堡。
打了一辈子仗,杨干才对战局走向已然心知肚明,他制止了部下,并摇头叹气道:“我们吃粮当兵,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就算要了这口棺材,同样也难逃一死,还是给人家积点德吧。”
杨干才让副官拿出两块大洋送给老乡,说如果自己死在这场战争中,请老乡把棺材留给他当葬身之所,两块光洋便是定金。
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宜将剩勇追穷寇”,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渡江战役。芜湖的上游和下游要塞皆被突破,解放军的后续部队从第二十军的侧翼不断渡江,当师长李介立爬到山顶观察时,他发现第二十军已经被包围,无路可走了。
第二十军撤退不及,招致全军覆灭,企图突围的杨干才被子弹击中,从马上掉了下来。围拢的解放军士兵要他放下武器,杨干才举起手枪,朝自己开了一枪,当即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