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无声的战争(第12/16页)

刘湘还希望将省外的这盘棋摆得更大一些。

1936年9月,他召集励进会骨干成员,在成都公馆举行秘密会议。刘湘亲自出席会议并讲话,就如何交结更多的“朋友”,让众人支招。大家一番讨论,所提交的“朋友”名单中有山东韩复榘,山西阎锡山,还有陕西的张学良、杨虎城。

最后刘湘选定联络陕西。因为根据情报,蒋介石要调张学良及其东北军去福建,调杨虎城及其第17路军(又称小西北军或后西北军)去甘肃,另由胡宗南进驻西安,取代张、杨。

陕西是杨虎城的地盘,张学良则是继“九一八”、长城抗战后便居无定所,只能在陕西寄食以存,蒋介石动了他们的窝,那二位能不跳起来吗?显然,现在联络张、杨反蒋,恰在其时,反倒是韩复榘和阎锡山,小日子一直过得不错,很难下决心“造反”。

经过物色,刘湘决定派黄慕颜完成这一使命。黄慕颜首先去广西,与李宗仁谈定了“川、桂、陕”合作反蒋的事宜,接着再由成都乘机去西安,对外则宣称前往洽谈川陕联防事宜,以避人耳目。

黄慕颜的大舅子在西安绥靖公署任交际处长,为杨虎城的得力助手之一。通过这一关系,黄慕颜顺利地见到了杨虎城,并交付对方一份关于“川、桂、陕”联合反蒋的电稿。

杨虎城说他和刘湘在见解和想法上“完全吻合”,但他要黄慕颜稍等几天,待他和张学良研究之后再行答复。

实际情况是,张、杨正在酝酿一起惊天大行动。

1936年12月12日,爆发西安事变,张、杨在华清池捉住了蒋介石。黄慕颜得知详情后,立即电告刘湘,并建议刘湘解决在川的“中央”势力,以响应西安。

西安事变发生时,刘湘正在大邑养病。闻知消息后,急忙赶回成都进行处置。在接到黄慕颜的电报,确证消息属实后,刘湘君臣又惊又喜。

惊的是,这张、杨也太牛了,我们撑破天,也只敢打打擦边球,玩玩合纵连横,他们竟能给老蒋来个瓮中捉鳖,瞧瞧人家这胆识,惭愧啊。喜的是,不用自己费吹灰之力,嚣张一时的老蒋已经束手就擒,眼看着连小命都要保不住了,真应了那句话,什么圈到最后都是花圈,什么坛到最后都是祭坛。

当天,四川发出两封通电,一封出自于国民党四川党部,一封出自于刘湘,前者声讨张、杨,后者看似态度模糊,实质是寓支持于模糊之中。

刘湘举止暧昧,弄得贺国光惶惶不安,一再找刘湘和邓汉祥探问,并竭力劝说刘湘拥护南京政府,但收效甚微。

刘湘尚保留着一丝模糊,是受邓汉祥之谏,采取观望态度,多看几天再说。

先看南京。何应钦就任“讨逆军”总司令,要举兵讨伐张、杨。早已倾向于蒋介石的孙震闻讯,立即附和,并要开拔入陕,刘湘电令其撤回川境,不准擅自行动。其他如邓锡侯、李家钰、刘文辉,一看事情这么复杂,马上都不动了。

再看西安。“讨逆军”已攻入潼关,并拟派飞机轰炸西安。刘湘一合计,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张、杨恐怕不会再留着蒋介石做人质了,只会将其咔嚓了事。就算“讨逆军”暂时攻不进西安,飞机炸,也得把老蒋给炸死。

那还等什么,动手吧。

正要下达进攻令,有幕僚劝止:“西安那边激战正酣,如此做法,会把“讨逆军”的注意力转移到四川来的,那样四川就要吃苦头了,何必呢。如果能确定蒋介石真完蛋了,到时再动手也不迟。”

刘湘认为有理,于是决定:先布置包围,然后再动手。

刘湘随即以潘文华为总指挥,傅常为副总指挥,将成都军校和重庆行营完全包围起来。

蒋介石在川的主要武装力量就是成都军校,另外还有宪兵团和别动队。发现自己被包围后,他们当然不甘于坐以待毙,所有大小官员全都自动自发地出来抢筑工事,昼夜和衣不睡,且不论文武,全部持枪在手,欲作困兽之斗。

成都市区由此一片肃杀,街上连行人都看不到几个。

刘湘等着老蒋毙命,便好下达进攻令,但黄慕颜那边又迟无消息。

1936年12月16日,刘湘召集高层会议,以便敲定最终立场。会上,傅常、潘文华主张立即响应张、杨,对成都军校和重庆行营发起进攻。

听完傅、潘之言,刘湘问邓汉祥以为如何。

邓汉祥说:“策之上者,莫若静观其变。蒋败,不过是瓮中之鳖,万一事有反复,则我未轻举妄动,大可免遭嫉恨。”

邓汉祥不同意此时发动进攻:“如果张学良杀了蒋介石,军校、行营就能搬得走吗?南京政府必不会善罢甘休。又假设张学良放了蒋介石,到时候我们怎么下台?”

有了“两广事变”时的教训,刘湘已不敢再随便头脑发热,他认为邓汉祥分析有理,遂力排众议,采纳了其建议。

邓汉祥立即出面安慰贺国光及其他在蓉人员,刘湘对外也换上了一副新面孔,宣布就任川康绥靖主任,领着邓锡侯等人,口口声声要“营救领袖(蒋介石)”。

这当然都是做给人看的表面文章,如果是真心“营救领袖”,他也犯不着把孙震给硬拉回来。

最好是张、杨把蒋介石给杀了,那得省多少事啊!

可惜天不遂人愿,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的调解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张学良释放蒋介石并陪送其回到南京。

刘湘既失落又诧异,但也无可奈何,只得下令对重庆行营和军校全部撤兵解围。

邓汉祥说的是对的,依靠他的远见卓识,刘、蒋的关系才未达到公开破裂的程度,继“两广事变”后,刘湘又躲过了一次莫测的风险。

可另一方面,刘湘却没有办法将他兴兵包围的事也都一概抹去,相关报告早就飞到了蒋介石的案头,双方原有的梁子不仅没有解开,反而越结越深。

暗斗仍将继续,只是进入了一个更为激烈而微妙的阶段。

1937年2月,社会上谣言纷传,一边说蒋介石要下手搞刘湘,一边又说刘湘也将有所行动,驻川“中央军”与川军的关系再度紧张起来,双方都忙于构筑工事,以备不测。

已升任代行营主任的贺国光急忙下令将工事全部铲除,刘湘也通过讲话辟谣,事态方告平息。

所谓“谣言”都不是没来由的。蒋介石给刘湘发来电报,让他派全权代表到南京商议要事。

刘湘敏感地意识到,蒋介石要下手“搞”他了。跟蒋介石打交道,环顾幕中,唯邓汉祥能胜此任。在送邓汉祥出发时,他把自己想好的策略告诉对方:“无论蒋介石出什么题目,我们都要抱一个拖字来应付,拖一天有一天的机会,以避免和他打仗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