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出师未捷身先死(第7/12页)

他的夫人周氏是个农村妇女,出生于打草鞋为生的贫苦农家,没有文化知识,后来跟着刘湘才认了些字,刘湘也给他改了名,叫刘周书,补上了一个“书”字。

在迎刘湘回川的问题上,钟体乾等人曾经有过一个方案,即由刘湘唯一的女参议官秦德君陪同,以眷属要求的名义,让刘周书亲自到汉口把刘湘给接回来。

已经打点好行程,可是刘周书却因为与小叔子,也就是刘湘的弟弟闹纠纷而推迟了行期。

在别人看来,这纠纷实在不算纠纷,竟然是为了谷子、麦子,究竟你多分一点还是我多分一点,争到了不可开交。

刘湘身为川中的第一把手,平时迎来送往,家用开支不小,他本人又很自律,不肯从公家账上轻取一文,因此常常弄到入不敷出,刘湘不当家不过问,女主人就为难了。

刘周书私下里曾去找邓汉祥,请他予以补助,邓汉祥回答一切费用都有预算开支,实在无能为力,不过如确有急需,可由刘湘本人批示,他会立即拨付。

知夫莫若妻,刘周书知道刘湘的脾气,只得作罢,日常生活中就只能不停地抠,以致于跟小叔子也要斤斤计较。

现在刘湘死了,众人不敢再耽搁,急忙催促刘周书尽快去汉口。临行前,没人敢告诉刘周书关于刘湘的噩耗。

飞机降临汉口,在机场上迎接刘周书的人,全都佩戴一朵小白花。刘周书多在乡下务农,很少跟刘湘经历大场面,根本不知道这些人戴白花是什么意思,直到随接待者步入刘湘的治丧处,才渐渐发觉情形不妙。

从门口到礼堂,不是花圈就是挽联,还有棺材。小白花不懂,花圈挽联棺材什么意思,还能不懂吗。再进屋内,只见床上的铺盖卷,不见丈夫,刘周书的心里顿时凉了半截,连忙问旁人:“甫公呢?”

有人怯生生地指了指礼堂中央停放的棺材:“在那儿。”

不祥的预感终于得到证实,可怜的女人立即泪如泉涌。她哽咽着问陪同前来的秦德君:“你知道么?是不是真的?”

秦德君点头:“知道,是死了。”

刘周书一边擦眼泪一边埋怨:“你为什么不先给我说呢?”

秦德君解释道:“我怎么说得出来呢,说出来我怕你跳飞机呀!”

刘周书流泪不止,沉默了好一阵,她对秦德君说:“甫公没有妹妹,你就来做甫公的妹妹吧,从现在起,你要和我一起披麻戴孝!”

刘周书叫来刘湘的副官,让副官量尺寸,给她和秦德君做孝衣。

一切交代清楚,刘周书才向刘湘的棺材走去。相隔一丈远,她就猛扑过去,然后号啕痛哭。这是刘湘家乡大邑的风俗,叫做“碰棺”,只有到这时才允许遗孀大放悲声。

其时,武汉雨雪纷飞,室外茫茫一片,真是天愁地惨人哀。

“碰棺”之后,刘周书要求启棺告别。一打开棺材,就见刘湘遗体的鼻孔和口角,都留有血痕。尽管医院医生及刘湘身边的医药顾问都解释说,依照刘湘的病情和死亡症状,这是正常现象,但刘周书立刻起了疑心,坚持认为丈夫死得蹊跷,定是被暗害致死,任何解释都听不进去,并开始大闹灵堂。

灵堂里面的人,除了秦德君外,她扯住就打,扯不到人,便砸东西,桌上的茶碗、笔筒、墨盒、烟缸,抓到什么砸什么。

众人哪里还敢再待下去,都跑开躲得远远的。

没人理会,刘周书转而又大哭起来:“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甫公在时,一呼百应,而今甫公不在了,就没有人理我了!”

秦德君劝刘周书:“不是他们不来看你,他们是怕挨你的打,只要你不打他们,我就去喊他们来。”

刘周书也知道没人看更没劲,因此点头答应:“我不打就是了。”

说是不打,人才来了,而且是蒋介石亲自登临。

刘周书一见蒋介石,便扑通一声,双膝跪地,连叩几个响头,接着大哭不止。老蒋让人搀扶,她也不肯起来,弄得蒋介石头上直冒汗珠,说话也结结巴巴。

等到刘周书哭累了,蒋介石忙命侍从扶起,并再三保证:“嫂子,对于甫澄兄的后事及子女问题,兄弟负全权责任,保证对得起嫂子全家。”

走出灵堂,还没把汗擦干,蒋介石就得知,王陵基、钟体乾、张斯可、乔毅夫等数十人已经发出联名通电,严词拒绝张群入川。

紧张气氛再度升级,成都军校和留守川军各自都设置了警戒线,俨然又回到了西安事变后的那种状况。

蒋介石这才发现他的确失于计算。

刘湘去世,在他看来,多少有点咎由自取的味道,何况又不是死于他手,所以一系列决定,才会显得那么匆忙和草率,完全没料到四川地方的反弹力会如此之大。至于周氏之悍,那更是原先想都没想到的。

他能动手吗?不能。正如邓汉祥所说,四川已成抗战的大后方,别说分兵攻打,就算是动荡不安,都会让“中央”无立足之地。

如今之计,必须缓和再缓和,降温再降温,无论是对川军前方还是后方,甚至包括刘湘的那个遗孀,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怠慢。

1938年1月25日,蒋介石下令撤销了对潘文华的撤职处分,改为“撤职留任”,以示对川军将领的宽待。次日,又特派军政部长何应钦代表他在汉口为刘湘主持公祭。

何应钦一到,刘周书就哭哭啼啼地从灵堂后面冲了出来,并且破口大骂:“何应钦你这个汉奸,把我的丈夫害死了,老娘今天要同你拼命!”

众人七手八脚拉住,但是好说歹说,刘周书始终不肯罢手,最后还是秦德君的几句话起了作用。

秦德君和杨森的崇拜者胡兰畦一样,皆为不甘寂寞的所谓川中名媛。她早年加入过共产党,因与明末四川女将秦良玉是同乡同族,时常以秦良玉第二自许。

秦德君对刘周书说:“你快回四川挂帅,好率领甫公的军队打江山!”

刘周书不懂:“啥子叫挂帅?”

秦德君说:“挂帅就是带队伍,古代秦良玉以夫人的身份挂帅勤王,你就学秦良玉吧。”

刘周书一听高兴了,这才答应不在汉口闹事,而是早日回川。

1938年1月26日,刘湘的灵柩从汉口运回四川。在启灵到江边的路上,根据安排,由何应钦“执绋”,也就是拿着牵引灵柩的绳子前导,刘周书和秦德君这对“姑嫂”则穿着孝服紧跟。

刘周书沿路哭号:“亲日派成功,逼死我的抗日英雄。”翻来覆去,都是这两句话,让何应钦如芒刺在背,只得一再吩咐两边的人:“快劝!快劝!”

刘周书不听任何人的劝,一直哭到上船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