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各国设计简史(之二)(第16/34页)

(8)片山正通

片山正通(Masamichi Katayama, 1966— )以商业室内设计见长,也从事产品设计。早年受开家具店的父亲影响,喜欢家具、室内设计,大学毕业之后,他在2000年成立“奇妙墙”(Wonderwall Inc.)公司,从事室内设计、家具设 计,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在设计领域打破传统的刻板印象,加入新元素。他认为商业室内设计的目的在于协助树立企业品牌和企业形象,设计师是一座桥梁,将企业想要传达的意念,透过空间强化,延伸到消费者心中。他设计的空间总是充满了全新的空间概念和奇巧的趣味感觉。日本东京的“100%巧克力”咖啡店(100% Chocolate Cafe),东京青山的爱马仕专卖店室内(Pierre Hermes Paris Aoyama),中国香港九龙丽驰饭店里的O区酒吧(O Zone Bar, 2011),东京的耐克旗舰店(Nike Flagship),现代集团的图书馆(Hyundai Card Travel Library),优衣库(Uniqlo)巴黎玛莱店都是他的作品,是一位高产的优秀设计师。日本还有为数不少的优秀设计师致力于手工艺创作,比如原来设计珠宝的町村勝巳(Katsumi Machimura)近几年转身创作陶艺,作品几乎都是黑色系,材质粗糙的陶艺品,形式简单、颜色单一、质感粗糙,甚至有种未完成的感觉。这类延续日本传统审美路线发展的设计师人数不少,在高度技术化、全球化的时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2.建筑设计

日本的现代建筑设计,绝对是日本设计中的华彩乐章。日本当代建筑可分成以下几个主要的发展流派:其一是在简单几何形式基础上略加变化而发展起来的流派,这既与现代主义建筑同宗,又与日本民间建筑具有渊源关系,因为既是现代化的,又是传统的,所以在日本很流行;其二是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流派;其三是维持发展的后现代主义;其四是新现代主义,这个流派和第一个流派相当接近;其五是解构主义,不过由于日本人对于整洁、理性、秩序美感的传统性偏爱,致使解构主义缺乏发展的土壤而不甚发达;其六是与新现代主义经常配合发展的“高科技”派。

丹下健三设计的1964年东京奥运会主馆——代代木体育馆(Yoyogi National Gymnasium)。

深泽直人设计的带托盘的台灯(Light with a Dish)。

安藤忠雄设计的水教堂(Church of the Water, 1988)。

喜多俊之的设计作品——独腿椅子。

深泽直人设计的无印良品CD播放器(MUJI CD Player)。

仓俣史朗设计的『玫瑰椅』。

日本的现代建筑界,称得上是群星璀璨。既有丹下健三(Tange Kenzo, 1913—2005)等人为代表的日本现代建筑的奠基一代,也有战后30年中领导了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由矶崎新、槙文彦(Fumihiko Maki, 1928— )、篠原一男(Kazuo Shinohara, 1925—2006)、黑川纪章,以及原广司(Hiroshi Hara, 1936— )、谷口吉生(Yoshio Taniguchi, 1937— )等人组成的第一代。还有在国际建筑潮流中展示了日本建筑界的集体实力的第二代,他们之中有安藤忠雄、伊东丰雄、六角鬼丈(Kijo Rokkaku, 1941— )、毛纲毅旷(Kiko Mozuna, 1941— )、高松伸(Shin Takamatsu, 1948— )、山本理显(Riken Yamamot, 1945— )、长谷川逸子(Hasegawa Itsuko, 1941— )、早川邦彦(Kunihiko Hayakawa, 1941— )、石山修武(Osamu Ishiyama, 1944— )、木村丈夫(Takeo Kimora, 1949— )等人,他们不仅在日本国内设计项目,还大量参与了日本国外的建筑项目,成为日本现代建筑的中坚力量。更有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 1966— )、坂茂、北川原温(Atsushi Kitagawara, 1951— )、光井纯(Jun Mitsui, 1955— )、隈研吾(Kengo Kuma, 1954— )、渡边诚(Makoto Sei Watanabe, 1952— )、加藤义夫(Yushio Kato)等50后为主体的新生一代,他们的设计中,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更有所加强,也更加国际化,已经成为今日日本建筑界的中间力量。从进入21世纪后日本建筑师多次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大奖这一事实,可以看出日本建筑界江山代有人才出的态势。

(关于日本现代建筑,可参看笔者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撰写的《世界现代建筑史》第二版)

在这些建筑师中,有些人同时还是相当出色的设计师,例如矶崎新在1974年设计的梦露椅(Monroe Chair)就成了那个年代里日本设计的标杆性作品之一。黑川雅之(Masayuki Kurokawa, 1937— )也是一位出色的建筑师兼 设计师,他从日本金泽地区的民间工艺汲取灵感,设计出一些融东西方审美观念于一体,优雅、简朴的作品来,并且倡导将建筑、室内、家具、灯具、纺织品、软装饰作为一个整体而进行一体化的设计。

3.时尚设计

1951年,森英惠(Hanae Mori, 1926— )在东京开设了自己的时装店,当时主要为电影公司制作服装。从1960年代中期开始,她转向高级定制服装的设计,并开始在美国和法国建立起自己的品牌。随后,三宅一生(Issey Miyake, 1938— )、高田贤三(Kenzo Takada, 1939— )、山本宽斋(Kansai Yamamoto, 1944— )、山本耀司(Yyohji Yamamoto, 1943— )、川久保玲(Rei Kawakubo, 1942— )等一批时年30岁左右的日本时装设计师异军突起,震撼了世界时装界,到1980年代,日本的现代时装设计运动终于成形,并迅速建立起国际声望。

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设计了一些颜色非常单纯,带有解构味道的简朴服装,他们以宽松的日本和服为依据,强调纺织肌理和雕塑感在服装上的重要作用,宣扬一种新的时尚理念,带动了“反时装”(Antifashion movement)运动。

三宅一生曾在东京的多摩美术学院学习平面设计,毕业后在巴黎和纽约工作过几年,1970年回到东京开设了以高端女性时装为目标市场的服装设计工作室。在1970—1980年代里,三宅一生与日本著名的现代纺织品设计师、编织师新井淳一(Junichi Arai, 1932— )合作,以流动的形式和褶裥面料来表现服装与人体的相互关系而著称。

4.平面设计

在战后日本现代设计的启动进程中,平面设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日本是个地少人多的国家,历史上从来就具有非常强烈的平面设计意识。日本的书籍插图、木刻印刷海报(浮世绘)、各种传统包装等等,都具有世界的影响力,到19世纪的时候,印刷品已成为日本文化向欧洲扩散的主要媒介。特别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日本的平面设计和建筑设计在西方刺激出“新艺术”设计运动来。作为一个东方国家,这样的国际设计影响力是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