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大唐惊变,繁华盛世过眼云烟(第9/12页)
国舅杨国忠,外戚专权一手遮天
杨玉环晋为贵妃,杨氏家族就以外戚的地位,享有皇权赋予的种种特权。杨家上到长辈,下至同辈,几乎都蒙受了皇帝的恩泽。杨贵妃的三个姐妹都封为国夫人,兄长张国忠被封为宰相。
杨国忠,本名钊,唐蒲州永乐人。他是杨贵妃同曾祖兄,其实关系并不近,只能算是没出五服的兄妹。杨国忠从小行为放荡不羁,喜欢喝酒赌博,因此穷困潦倒,经常向别人借钱,人们很瞧不起他。三十岁时,他在四川从军,奋发图强,表现优异,但是因为节度使张宥看不上他,只任他为新都尉,任期满后,更为贫困。四川的大富翁鲜于仲通在经济上经常资助他,并把他推荐给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章仇兼琼一见杨国忠身材魁梧、仪表堂堂、伶牙俐齿,心中非常满意,让他担任了采访支使,两人关系十分密切。
当时李林甫专权,章仇兼琼怕自己的官职难保。恰巧杨玉环被封为贵妃,贵妃的三位同胞姐姐也日益受宠。所以章仇兼琼便利用这一裙带关系,让杨国忠进入朝廷,成为自己的内援。他派杨国忠到京城向朝廷贡奉蜀锦,当杨国忠路过郫县时,章仇兼琼的亲信又奉命给了他价值万金的四川名贵土特产。到长安后,杨国忠把土特产分给杨氏的诸姐妹们,说这是章仇兼琼所赠。于是,杨氏姐妹就经常在李隆基面前替杨国忠和章仇兼琼美言,并将杨国忠引见给李隆基,李隆基封他为金吾兵曹参军。从此,杨国忠就可以随供奉官随便出入宫中。
杨国忠在长安立稳脚跟之后,便凭借杨贵妃和杨氏诸姐妹得宠的条件,谋取私利。他小心翼翼地侍奉李隆基,投其所好,千方百计地巴结权臣。不久,杨国忠便担任了监察御吏,很快又迁升为度支员外郎,兼侍御史。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便身兼十几个职位,成为了朝廷的重臣。
杨国忠建议李隆基把各州县库存的粮食、布帛卖掉,买成轻货送进京城,他经常告诉李隆基,现在国库十分充实,古今罕见。李隆基率领百官去参观左藏,一看果然如此,很高兴,便赐杨国忠紫金鱼袋,兼太府卿,专门负责管理钱粮,越来越受到李隆基的信任。随着地位的不断升迁,杨国忠的生活上也变得极为奢侈腐化。
李隆基之所以如此信任杨国忠,除了为了取悦杨贵妃之外,主要是借以牵制李林甫的专权,也为将来取代已经衰老的李林甫做准备。起初,杨国忠为了向上爬,竭力讨好李林甫,李林甫也因为杨国忠是皇亲国戚,尽力拉拢。在李林甫陷害太子李亨时,杨国忠等人全力协助他行事,他在京师设立推院,株连太子的党羽数百家。后来,李林甫与杨国忠由于新旧贵族之间的争权夺利产生了矛盾。当时有一个宠臣叫王鉷,他本是李林甫和杨国忠共同嫉妒的对象。但是李林甫为了牵制杨国忠,提拔了王鉷,当杨国忠要陷害王鉷时,李林甫又帮王鉷开脱罪责。杨国忠非常生气,暗中做了手脚,导致李隆基开始疏远李林甫,王鉷也被处斩,所有职务全都归了杨国忠。后来,李林甫也死了,李隆基任命杨国忠担任右相,兼文部尚书,杨国忠成为宰相,身兼四十多个职务。
杨国忠好大喜功,动辄就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用兵,曾两次发动征讨南诏的战争。第一次征讨时,杨国忠推荐自己的老友和党羽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并命其率兵攻打南诏,结果大败,南诏投附吐蕃,对此杨国忠不但没有处罚鲜于仲通,而且还为其邀功。接着,杨国忠又请求第二次发兵攻打南诏。李隆基命令在长安、洛阳、河南、河北等地广泛招兵,对于那些不想当兵的人,就给他们带上枷锁强行送到军营,他们的父母和妻儿哭声遍野。第二次攻打南诏也以失败告终。两次攻打南诏,损兵折将将近二十万人,成千上万的无辜将士暴尸边境,田园荒芜、民不聊生。
杨国忠对人民的疾苦一点都不关心。关中地区连续发水灾和严重的饥荒,李隆基担心会伤害庄稼,杨国忠就叫人专拿好庄稼给他看,并说:“雨水虽多,但是并未伤害庄稼,陛下可以放心了。”李隆基信以为真。有地方官吏想向李隆基奏报当地的水灾实情,被杨国忠发现了,便叫御史审问他,处以酷刑,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如实汇报了。
杨国忠为了笼络人心,发展自己的势力,选官的时候不论贤能,而是按照他定好的名单,直接授官,选官大权由杨国忠一人垄断。
与杨国忠一样同为天宝年间朝廷新贵的安禄山,也深受李隆基的宠遇。但是,安禄山发迹比杨国忠早了很多。当杨国忠还没有担任高官要职的时候,安禄山就已经升任平卢节度使了,之后又兼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御史大夫、河东节度使,又被封为东平郡王。安禄山在朝中对老谋探算的李林甫一直十分惧怕,而对杨国忠则根本瞧不起。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接替做了宰相,但是依然无法制服安禄山,便经常向李隆基说安禄山有谋反的野心和迹象,想借着李隆基的手除掉安禄山。可是李隆基认为这只是将相不和,不予理睬。
杨国忠一计不成又上一计,奏请让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用来排斥和牵制安禄山。还建议李隆基召安禄山回朝,试探他有没有谋反之心。安禄山将计就计,装模做样地向李隆基诉说自己的一片衷心,李隆基更加信任他了,打算让安禄山也担任宰相。杨国忠知道后立即劝阻道:“陛下,安禄山虽有军功,但是他目不识丁,怎么能当宰相呢?如果真的让他当宰相,恐怕四夷都会轻视朝廷的。”李隆基只好放弃,让安禄山当左仆射。
从此,安禄山与杨国忠以及唐王朝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激烈,一触即发,再加上杨国忠担任宰相以来,官吏贪污、政治腐败、民怨沸腾,从而导致安禄山发动了以征讨杨国忠为名,实则试图夺取皇位的叛乱。
安史之乱,终招大祸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在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立了十个藩镇,藩镇的长官叫节度使,节度使带领军队,还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地位十分重要。按照当时的惯例,节度使一旦立了功,就可能被调到朝廷当宰相。
自从李林甫掌权之后,不但排挤朝廷的文官,还猜忌边境的节度使。担任朔方等四个藩镇节度使的王忠嗣,立了很多战功,他手下的将领哥舒翰、李光弼,都是骁勇善战的名将。李林甫看王忠嗣立了很多战功,威望又高,担心他被李隆基调回京城当宰相,就派人向李隆基诬告王忠嗣想拥戴太子谋反,李隆基听后大怒,差点杀了王忠嗣,还是哥舒翰在李隆基面前苦苦申冤,李隆基才免了王忠嗣的死罪,改为降职。王忠嗣受了冤枉,心里十分委屈,又气愤又难过,抑郁成疾,没多久就病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