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泛滥与恐慌(第9/13页)
“极其昂贵的快感”,《花花公子》1975年一月
每个地方的医生似乎都在对可卡因表示支持。彼得.波恩医生——他接下来当上了卡特总统的白宫毒品顾问——在1974年五月响应了这种观点:
可卡因……也许是目前广泛使用的非法药物中药性最温和的一种。至少将之合法化的力量同将大麻合法化的力量一样强大。它作用时间短——大约十五分钟——,不会让人在身体上上瘾,可以产生强烈的快感,因此在过去的一年里,所有的经济社会层次都越来越青睐它。
——“可卡因神话”,《麻醉剂与滥用麻醉剂时事通讯》,5:5,1974
1975年四月,白宫成立了一个特派组,专门研究美国未来的禁毒政策。五个月后,他们把所完成的100页长的文件提交给了总统福特。这份白皮书的要旨是,禁毒花费了大量金钱,为了减少花费,合理的作法是把国家稀少的资源用在真正重要的毒品上。“不是所有的毒品都同样危险,也不是所有的毒品使用起来都具有同样的毁灭性后果”,白皮书是这样说的,接下来还按照轻重缓急的次序给常见的毒品排了一下序,最危险的列在最上面。单子的最后是大麻,紧挨着它的是可卡因。尽管这份文件指出,自六十年代起使用可卡因的现象有大幅度上升,禁药取缔机构查获的可卡因数量也越来越大,得出的结论仍然是这种发展势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为可卡因“不会让人身体上瘾”。此外,
从治疗计划和调查中得到的数据普遍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目前广泛使用的可卡因一般不会导致诸如犯罪,吸食者被送进医院的急救室,或是死亡之类严重的社会问题。
《滥用毒品白皮书》,1975
这份报告得到了总统的认可,于十月份对新闻界公布。可卡因的危险程度被正式降低了。
《滥用毒品白皮书》用意良好,当时写它的人犯了一个错误。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可卡因没有导致任何“严重的社会问题”的原因在于它并不危险。他们错了。事实上,当时还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是因为它太贵了,没有人能买得起足够的可卡因,可以让自己上瘾到不可自拔的地步。正如罗伯特.拜克后来所说的那样,“告诉我你最近见到哪个酒鬼是因为喝多了‘法国香槟王’才得了肝硬化的?我敢说你从来没有见过哪怕一个这样的人”。白宫人员无法预见到的是,一旦价格降了下来,可卡因会产生数量非常大的严重社会问题——同七十多年前的情况一样。
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意白皮书的看法。仅有几个人意识到这一新的可卡因政策会给美国带来大麻烦,其中一个便是历史学家大卫.穆斯托,我们前面见到过他。穆斯托以前就已经听说过所有这些可卡因“不会让人身体上瘾”和“产生身体上的强烈的快感”之类的东西。
我对第一次可卡因大流行非常了解。我写有关第一次可卡因大流行的文章,告诉人们有关第一次大流行的情况。我发现没有什么作用。人们以自己的方式看待这个问题,没有办法。
甚至连本应该对此知道得很清楚的专家们也对可卡因的危险性不予理睬:读过穆斯托著作的人认为,第一次可卡因灾难是由于种族主义或彻头彻尾的愚蠢引起的。这次灾难发生在很久以前,这意味着它已经过时,因而也就不再具有警示意义。对其他人而言,他们以为现代科学已经以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方式使得这种毒品没有以前那么大的威力了。现在哪里会发生这种事情,是不是?毕竟,现在已经是七十年代了。
可卡因的威胁程度被降低,遏制它进入美国的努力却资金不足,人们广泛认为它不会让人上瘾,所有这些事实都意味着美国恰好在可卡因的生产即将突飞猛进的关头打开大门让它进来。由于北美和欧洲对可卡因的到来没有做好准备,所以南美洲正在进行的可卡因产业的发展状况保证了如果问题真的来了,那就必然是大问题。可卡因即将在美国占据牢固的落脚点,毒贩子们将在南美洲变成毒品军阀,人们开始因为可卡因而死去。世界依然在掉以轻心。
要理解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必须简单地回顾一下可卡因生产国的这段历史。
在哥伦比亚,纺织行业在六十年代就已经崩溃,令成千上万的体力劳动者失去了工作。他们中的许多人申请到了绿卡,逃离了这个国家,加入到北美的亲戚中去。到了那儿,他们才发现自己的状况没有得到什么改善,因为体力活都承包给了泰国人,印度尼西亚人和台湾人。结果整个美国的城市里都有大量哥伦比亚人失业,最出名的便是纽约和迈阿密。这些联系紧密的哥伦比亚群体有着同样的语言,熟悉所有的风俗习惯,同国内的亲戚们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他们——更重要的是——都急着赚钱。他们为新兴的可卡因产业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内部环境”。哥伦比亚人一直都不太擅长在北美组织毒品销售,因为他们缺少可靠的联系人,这也是为什么他们通过像乔治.容格这样的美国人来进行大麻和可卡因交易的原因。这种状况即将发生改变。
由于哥伦比亚人准备好插手可卡因销售领域,所以需要更多的可卡因。要制造更多的可卡因,就必须有更多的古柯。哥伦比亚人派代表到秘鲁和玻利维亚去打点这一切。
玻利维亚的情况也不太好。它是西半球仅次于海地的第二贫困的国家,陷入困境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自从1952年的革命过后,玻利维亚重新分配了土地,农民第一次可以选择自己想要居住的地点。许多人举家迁移,来到了森林茂密的内陆的确,想靠农业来发家致富——毕竟这里唯一不缺的就是土地了。他们常见的目的地是拉巴斯城东边的查派尔地区。然而他们到那儿以后才发现情况比他们想像的要棘手。他们最初有很美好的赚钱计划,可以采矿,制糖,种植咖啡,但是这些计划很快就落空了:糖卖不出去,咖啡作物种不了,这个地区又缺乏销售诸如水果之类的其他产品的基础设施。唯一看起来有点希望的就是棉花了。1974年,玻利维亚农民银行将其百分之五十二的储备金都花在了棉花产业上。第二年,世界棉花市场崩溃。正如事情已经糟糕到似乎无法再糟糕的地步的时候,更糟糕的事情又发生了。接连几场旱灾毁掉了所有的玉米作物。接着锡市场也崩溃了,剩下27,000名工人无工可做。但移民还是不断到来。在农村移民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查派尔的人口仅仅十年就翻了四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