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不敢忆衡阳(1944年4月~1944年12月)(第29/49页)
接替东条的是时任朝鲜总督的小矶国昭。
选小矶是没办法的事。仗打到这个份儿上了,不可能找个文官出任首相,只能从具有大将军衔的将军里选一个。有关部门的有关人士翻遍花名册后发现:除了在前线的(有人希望南方军总司令官寺内寿一组阁,但天皇认为寺内不能离开南洋),就是已垂垂老矣的,选来选去好像只有小矶合适。不倒翁杉山元再次出任陆军大臣。在关东军做了多年司令官的梅津美治郎出任陆军参谋本部总长。
“一号作战”剩下的作战还有没有必要打在这时候成为争论的焦点。
“一号作战”被俗称大陆纵贯作战,但首要作战目的是摧毁中国西南的空军基地。现在马里亚纳群岛已被攻陷,美国人的轰炸机可以从这里直接轰炸日本,以广西桂柳为中心的中国西南空军基地不再具备先前的军事价值。东京军部的很多人认为:为了面子,衡阳还是要打下来,但广西就没必要打了。这个意见遭到作战课长服部卓四郎的坚决反对而作罢。东京的情况就是这样,少将、中将乃至于大将都反对的事,只要坐在具体操纵位子上的少佐、中佐或大佐坚持,那么这件事就会坚持干下去,“一号作战”就是最好的例子。
日军之所以在衡阳战场停下来,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守军打得依旧顽强;二是日军弹药再度缺乏,兵力也残缺得紧;三是衡阳外围中国援军的攻击。日本人记述:“第79、62军似与衡阳城内之敌相策应,各派部分兵力到衡阳西北和西南方,另有一支敌军再次潜入泉溪市(衡阳东10公里)附近。”
7月20日这一天,很久没搭理方先觉的薛岳,突然给衡阳发了封电报,大意是:湘东部队正在反击,罗奇第37军今日抵达五马归槽一带。这就算日军战史里所说的“潜入泉溪”的中国军队。对湘东的部队方先觉是不抱希望的。他寄予希望的是黄涛第62军和王甲本第79军。同一天,率先迫近衡阳的黄涛用电台跟方先觉取得联络,称即将攻到城外五里亭,叫守军派一支人马到那里接应。
方先觉更为兴奋,立即精选了150人,由特务营营长曹华亭率领。20日入夜后,在第3师第8团张金祥部的掩护下,从西南面奋力杀出重围,在21日凌晨时分,抵达西南10公里外的五里亭,却没发现援军。后来援军又来电,称进至五里亭的部队,因干粮携带不足而退。这是充足的理由,又是荒诞的理由,只是苦了衡阳守军。这时候,曹营长和部下有两种选择,一是冒死返回衡阳,二是趁机散去逃命。
在曹营长的率领下,这支部队的选择是:再次杀回衡阳!
21日这天,第116师团第120联队长和尔基隆大佐在局部进攻中,被毙杀于西禅寺阵前。
正像前面说的那样,日军第二次总攻被迫停止后的7月20、21日,是继张家山、虎形巢失守后第10军最好的突围机会。葛先才和周庆祥亦持这个观点。190师迫击炮连连长白天霖的回忆则是:这是开战后衡阳战场最安静的两天。也就是在这两天,城西北和城西南的日军开始把炮兵撤回草河以北、湘江以东。横山勇半年前打常德不下,不得不故意开个口子,让余程万第57师突围了出去。当时在第一线指挥的也是第116师团长岩永汪。现在,攻衡阳已经一个月,无论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还是东京大本营,都一个劲催促。在这样的情况下,岩永大约经过横山勇的同意,想故伎重施,诱使方率部突围。方先觉一度派臧肖侠带搜索连向城南江西会馆方向进行试探性的搜索,遭到狙击后即回撤,由于蒋介石没有突围的命令,方先觉最终没有作出反应。
诱使守军突围无果,7月22日夜,日军又将撤到草河与湘江东岸的炮兵拉回到衡阳城下,并开始通过飞机撒劝降传单:“能征善守的第10军诸将士:任务已达成,这是湖南人固有的顽强性格所致。可惜你们命运不好,援军不能前进,诸君命在旦夕!但能加入和平军,决不以敌对行为对待,皇军志在消灭美国空军!”
衡阳外围的中国军队解不了围,衡阳城前的日军也攻不进去。这是酷热的7月下旬唯一的事实。
在7月下旬,蒋介石发过来的解围密电被日军破译,中国援军行动更受影响。第40师团第236联队主任参谋佐佐木春隆在《纵贯大陆之一号作战》里有这样的记载:“攻略和解围开始大比拼,就看哪个先一步。蒋总统亲自制定的解围要领电文被破译,内容非常细致,具体到师的攻击方向和目标,可以看出,其是何等的拼死督战。”于是,日军在封堵上更为有的放矢,证据就是:他们虽然只有一个师团,但尖兵部队总能出现在某支中国援军的侧翼,从那里发起扰乱中国军队阵脚的突袭。
黄涛第62军主力由于靠近衡阳无望,已经往后面退去;雨母山一部,又遭第40师团户田联队攻击。王甲本第79军倒是往前走了几步,但由于黄涛第62军已退,自己又遭第40师团另一部袭击,于是顺势转入阵地防守。
蒋介石大骂李玉堂调度无方。他又催促湘西第24集团军总司令王耀武加速解围步伐。
作为第24集团军总司令的王耀武,在此战中的指挥是有些问题的。常德会战中,方先觉第10军从衡山驰援常德第74军,虽然战果不能说上佳,但第10军为第74军付出了惨重代价:预10师师长孙明瑾阵亡、副师长葛先才被日军子弹贯穿胸部而重伤。从这个角度说,于公或于私,王耀武应当更用命才是。事实却并非如此:长衡会战爆发时,第74军军部在湘西桃源。主力第74军滞留常德时间过长在先,督率各军攻击不力在后。在衡阳外围战,只有李天霞第100军一度靠近衡阳,第74军所辖的张灵甫第58师等几支部队则乏善可陈。这是王耀武第一次以集团军总司令身份指挥三四个军作战,或有经验原因
对王耀武长衡会战(以及抗战胜利后在山东战场)中的表现,第26军军长丁治磐有一席话,主要意思是认为王指挥大兵团作战不行:“主要是他军事素养不够,他黄埔出来,升迁太快,一下就当大官……王很用功好学,若早和我在一起,我可告诉他一些带兵、战术方面的事情,济南的战况就有可能改观。但蒋先生很赏识他,教他读《名吏传》等书籍,很想栽培他,若他来台,还是有用,至少比台湾这些人好(指后来随蒋退至台湾的将领)。”(《丁治磐先生口述历史》)当然,丁治磐这口气有点大了,人们一笑了之即可。不过,具体到长衡会战,老王没打好又确实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