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70亿人的幸福额度(第6/10页)
新中国成立前,各路帝国主义在中国折腾几十年,尤其是日本占了几百万平方公里土地,跑过来跑过去地找矿,结果也没找到多少。大家都知道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原因是为了打瘫美国太平洋舰队,打瘫太平洋舰队的目的是为了占领东南亚,占领东南亚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油田——日本当时的石油供应已经不够军队再打一年半的了,在一年半之内根本不可能剿灭八路军,不招惹美国也是个死,不如拼上最后一箱油赌一把,就算死也不至于最后落到个石油用尽被土八路干死。可现在翻开地图一看,什么华北油田、辽河油田、胜利油田就不去说它,就连中国1959年开始出油的大庆油田也在日本牢固控制的区域内!
1959年开发的大庆油田,到了1964年已经年产500万吨,超过“二战”时日本军队和工业需求的总和。到了1976年,大庆油田一家的年产量已经达到5000万吨,中国其他油田的原油年产量3700万吨,大部分产地也在“二战”期间的日占区。日本在中国盘踞了十几年,就在大庆旁边建立了731部队,附近要兵营有兵营,要铁路有铁路。如果能够在“二战”前开发其中1/10的产量,也犯不上去挑衅美国,吃两颗原子弹。日本没能在中国找到油田的原因,和现在的欧美矿业公司在非洲、拉美找不到更多资源的原因基本一致——既无法用工业化动员本土居民找矿,也无法保障拉网式找矿所需的治安条件。
新中国有两次探矿成果高潮,一次是大跃进时期,一次是80年代初期。从时间上看,第一次是初步工业化的探矿队伍和全民动员相结合的结果,第二次是中国工业体系建设完成后,足够数量的正规探矿队伍和社会资金结合的结果。
中国领土面积只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5,现在产能占世界一半,资源自给率还能保持在60%以上,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拥有了工业化的探矿体系,还能保证边疆地区的社会秩序,可以充分开发本土资源,做到帝国主义做不到的事情。仅从金矿的例子也可以看出来,帝国主义秩序下,殖民地探矿水平到底和工业化的自主开发有多么巨大的差距。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个贵金属不足的国家,所以几千年间,铜币一直是最主要的交易货币,金银只是辅助。直到明清年间,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才改成银铜并用的货币模式。然后几百年攒的银子,当了一个世纪的经济殖民地又都流走了,只能改用纸币。几乎没听说哪个帝国主义国家像在南非、拉美那样到中国开矿,大规模掠夺金银。帝国主义在中国也没找到像样的金矿。1949年的时候,中国每年产金4吨,还不到国民党带到台湾的黄金的1/30。
可是,经过工业化建设,61年之后的2010年,中国黄金产量每年340吨,连续4年蝉联世界第一。自从20世纪初布尔战争结束后,南非第一次失去了黄金产量冠军的位置。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在这么大的开采量之下,中国每年勘探的黄金储量,扣除每年的开采量,反而能做到略有盈余,即可采的金矿越来越多。这就是本国工业化的力量。
中国用几十年时间,把全国几百人的地质勘探队伍发展成了每个省上万人,几乎每个市县都有专门地勘队的庞大队伍,民间自发的探矿爱好者协会、论坛、QQ群更是不计其数,一个农民发消息说承包的果园里有一种奇怪的石头,用不了几天整座山头就会被同好们翻个遍。
不算技术差距,仅从人数上看,现在一个地级市的地勘力量就比工业化之前全国合计还强大。这种工业时代的地质勘探能力完全可以复制到第三世界国家。再考虑到中国输出工业化,可以抵消欧美金融资本的负作用,输出工业化反倒可以缓和资源危机。
当然,缓和资源危机不是解决危机,资源消耗从根本上来说只能靠科技发展来解决。因为地壳中的化石能源实在有限。如果人类不在行星采矿、聚变发电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那么到底资源是可以用一两代人还是两三代人,对人类而言没有本质区别。
所以,输出工业化的同时,中国必须为自己、为世界考虑一个长久之策,具体而言就是开发超级科技,提供廉价能源。
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和上一代人不同的是,我们这代人特别是其中的工业党,一说“未来的新能源”几乎直接就会想到核聚变,而不是太阳能、风能之类。当然这不是个技术判断,因为谁也没见过核聚变的电站长啥样。只是我们这代人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进程中长大的,自然而然地就会期待下一次工业革命。
前面花了大量篇幅谈工业革命,一次工业革命是在一个新的空间、新的领域出现用机器造机器的生产力指数增长,每次工业革命之后,基本零配件种类都会增加一个数量级,相应地对工业人口的需求也会增加一个数量级,更多的就业机会,自然会让大家都找到自己的归属,让社会变得昌明繁荣。上一轮工业革命让两三亿人的美苏称霸,下一轮自然是十亿人的时代。
如果核聚变技术能够突破,绝对符合上面所做的所有预测。
核聚变用的材料是氢的同位素,比如说,每升海水里有0.03克氚,如果在聚变堆里燃烧的话,相当于300升汽油的能量。换句话说,如果用百公里七升油耗的家用轿车,一升海水的能量足够开车走4300公里。一辆车从买来到报废,消耗的能量大概也就是100升海水。考虑到电机的效率比汽油机高3倍多,理论上从30升海水中提取的不到1克氚就足够一辆轿车开40万公里。
以海洋之大,哪怕人类只提取海水中1%的氚,按现在的能源消耗速度,也足以用上几千万甚至上亿年。重水核聚变堆一旦实用化,完全可以说在可预见的历史年代不存在什么能源问题。
一旦能源问题解决,地球上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当工业材料的物质了。因为在近乎为零的能源价格下,地壳中的铁、铝、钛可以随意提取,有机化工完全可以直接用二氧化碳和水当原料,替代原来的石油。在我们可想象的范围内,再没有什么能阻止工业经济指数性增长。也就是说,聚变发电解决的不仅仅是一个能源问题,完全可能让工业彻底摆脱资源的限制,给人类带来划时代的突破。
但是,就像人类在使用热兵器(枪炮)500年后才开始制造热机(蒸汽机)一样,尽管人类已经制造出了氢弹,但是从氢弹到可控的核聚变发电站,还有很长的技术历程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