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高飞的鸟减轻灵魂的负担工业化与国运轮转(第4/5页)
我们应该自信地看到,今日人类世界总的形势是存在并立的两个中心。一个中心是美国,另一个中心是中国。美国是金融和海权的中心,中国是工业化的中心。比存量、比现有实力,美国的中心在上、中国的中心在下。比增量、比发展趋势,美国向下中国向上。今天美国的夕阳依然无限好,明天中国的朝阳必然更夺目。
我们知道,现代世界历史上双日当空并不是头一回。一百年前,英国是金融、殖民和海权的太阳;刚刚成为第一工业国的美国,和今天的中国一样是工业化的中心。虽然英国为打赢“一战”,已经输掉了独尊的海权和英镑,但经过20年镀金岁月,“二战”才是日不落帝国的末日。
接班的美国用冷战耗赢苏联,输掉了包养西方世界的经济,转而用金融资本剥削全世界供养其消费社会。经过克林顿的流金时光和小布什的穷兵黩武,阿富汗战争的焦头烂额和2008年的经济危机。到2011年,早已当不成帝国的美帝国主义终于露了底,这又是拖延20年的发丧。
带着这个自信的总体观念,我们自然不会再到南海、日本等问题上精神自虐。世界上真正值得中国关心的事是:美帝准备怎么继续吸血?俄罗斯的核武库还有几分可靠?印度将来会如何工业化?欧盟是抱团保守还是分家?伊斯兰世界会怎么重建社会?
还有最关键的,下次产业革命什么时候到底怎样开始?
有了自信,我们就可以说堂堂中华为什么要走西方强盗的旧路呢?中国不屑于走帝国主义之路。帝国之路正在终结,自信的中国可以为世界走出新路。我们已经是历史的轴心,在新冒出的历史迷雾的最中间。命运之风从未来吹来,背对着风回望旧路是人之常情,但转身之间这个工业化的世界已经变得不是那个样子,我们应该向前看。
冒险者记住来时的方向,是为了发现新的天地而不在旧圈子里打转。何况我们中国人并不是普通的冒险者,我们是引领者,我们是先锋,是这个星球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十亿人口工业化社会,不管怎么走都是给人类出新局面。我们站在最前线,全人类在我们后面等着看我们怎么走。
中国,每天都是新的;但愿它每天都是新的
和本书的作者一样,许多人说起中国的未来也非常乐观,满口的“中华文明复兴”或是“中国是天命所归的霸主”。但是,我不认为我和他们的观点有任何相似之处,因为我们谈论的不是同一个中国。
他们喜欢说“自古以来”,说的是过去传承千年的农业时代,我则只认同年轻的中国工业文明——新中国是一个崭新的文明,历史还不到63年,基石是共产党带着我们建设的工业社会,未来是给整个世界当榜样。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文明不需要复兴,只需要创造,不会因为年轻而羞愧,只会为丰盈的活力而自豪。
说新中国文明只有63年的历史,本身听起来像是数典忘祖。但这并不是一句玩笑话。文明是需要人当载体的。几千年来中国文明的载体都是儒家士大夫,平民被割裂在文明和历史之外,直到新中国搞工业化,才把平民拉进历史的主流,这是几千年来从未发生过的事情,是最深刻最奇伟的文明递进。
曾经有人在网上发帖,哀叹新中国是一个堕落的时代,他的根据是:你瞧当年民国晚清,人人都有字有号,既典雅又透着尊贵。而现代的中国人只剩下一个粗鄙的名字和身份证号码。直呼其名在传统中国非常不礼貌,所以现代中国文化和礼仪丧失殆尽,可悲,云云。
我回帖说:这个价值判断对错暂且不论,仅从事实上说,在新中国之前,大部分中国人也不是都取字和别号的,只有贵族和文人才有这种讲究,最多再加几个附庸风雅的暴发户。字和别号的存在并不证明那个社会普遍有文化,恰恰说明了农业社会的阶层鸿沟。少数人占有财富和文化,普通大众却在悲苦的境遇里为生存而挣扎,书香和“品位”注定和他们无缘,倒是好奇:上流社会的缙绅们是如何礼貌地称呼没有字号的老百姓的?农业社会有这种“挑礼儿”也就罢了,到了工业时代还有人玩这套,和“民国范儿”一样,沉于靡浮的花哨的“学问”,对工业社会毫无裨益。知识精英走不出这种情结,注定会被时代抛弃。
常见的批判还有诸如繁体字简体字之争。这几年经常看到指责简体字的文章,动辄上纲上线,指责建国后几次简化汉字是毁灭文化,割断和过去历史的联系。坦率地说,我是个书法外行,过去的繁体字到底有啥文化内涵,是否更美观,我不敢妄言。不过,繁体字通行了上千年,1949年的中国,识字率还不到15%,人口的85%是文盲,是读书人口中的“睁眼瞎”。剩下的几千万识字人口,大部分也不过是为了记账、誊抄才略通文字的伙计、富农。所谓文学的优美,书法,只对几百万旧文人才比较有意义,对于90%以上的中国人而言,繁体字的“文化底蕴”一文不值。
这个时代没有义务为几百万文人的怀旧癖好捧场负责,倒是工业化社会迫切需要迅速地为全体人民扫盲,既为工业社会提供合格的劳动力,也给大多数人带来看报纸、读小说,参与文化活动的资格。所以,消灭字形繁琐,影响识字速度的繁体字,代之以简体字势在必行。
从印刷的技术问题来说,简体字也大大有利于提高印刷效率,降低成本。因为在铅字时代,印刷中最繁琐的工序就是拆版。当时在印刷完一批书籍后,为了给后继的书页提供铅字,每个版面里铅字都要按照字号、字形分别拆出来,逐个用汽油细细擦洗,洗去油墨,再分门别类地放回字架。繁体字笔画多、转折多,做出来的铅字显然会影响拆版效率,减少书籍的印数。从普及书籍的角度说,推行简体字会大大节约成本,让更多的孩子有书读,让更多的人能看到报纸,了解外面的世界。
其实,新中国公布的第一版简化字,很大程度上是基于1935年版钱玄同主编的简体字表。只是民国本质上还是个农业社会,政府各部充斥着旧文人,从根本就缺乏全民脱盲的积极性。所以民国只有简化字表,没有简化字运动。只有坚决站在平民一边,坚决推行工业化社会的新中国才会推行包括简化字在内的一系列文化运动,让中国天翻地覆。1976年,毛泽东去世的时候,不算没上学的孩子,成人识字率已经达到80%,其中包括我戴着花镜读报纸的奶奶,包括我受过中学教育的父母、叔叔和姑姑。作为世代务农的平民子弟,我必须站在平民化、工业化的新中国一边。为这个消灭旧时代,创建新文化的新文明而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