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新儒家的治国方案(第9/9页)
[37] 林丽月:《王者佐·社稷器》,见刘岱主编:《中国文化新论·制度篇:立国的宏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第111页。
[38] 钱穆:《再论中国社会演变》,见氏著:《国史新论》,第37—47页。
[39] 邢义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第32—33页。
[40] [清]谭嗣同:《仁学》,二十九。
[41]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130页。
[42] [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崔永禄、王忠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7页。
[43] 参见蔡英文:《韩非的法治思想及其历史意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第92—103页。
[44] 庞朴:《荀子发微》,见廖名春选编:《荀子二十讲》,第248页。
[45]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1册,台北:三民书局,1997年,第340页。
[46] 牟宗三:《荀学大略》,见廖名春选编:《荀子二十讲》,第75页。
[47] 蔡英文:《韩非的法治思想及其历史意义》,第103页。
[48] 牟宗三:《政道与治道》,第1、24、44、49页。
[49] 牟宗三:《政道与治道》,第1、24、44、49页,第10页。
[50] 牟宗三:《政道与治道》,第1、24、44、49页,第30页。
[51] 牟宗三:《历史哲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52页。
[52] 萧公权:《中国君主政体的实质》,见《萧公权全集之八·宪政与民主》,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第70页。
[53]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33页。
[54] 参见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书》,见封祖盛编:《当代新儒家》,第31—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