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入宫门深似海(第9/10页)

九、太妃、母妃、皇妃,不可将宫中之物移入娘家。

《国朝宫史》载,乾隆六年,上谕:“诸太妃(圣祖妃)所有一切,俱系圣祖皇帝所赐;诸母妃所有亦是世宗皇帝所赐;即今皇后所有,是朕所赐。各守分例,撙节用度,不可将宫中所有移给本家,其家中之物亦不许向内传递,致涉小气。嗣后本家除来往请安问好之外,一概不许妄行。”后妃和娘家基本处于隔绝状态。

为了使后妃行止有度,乾隆时曾制《宫训图》12幅。选择古代以美德贤淑著称的12名后妃,乾隆为之作赞,称颂她们的美德懿行,分别挂于东西十二宫内,宣传封建妇道、礼教,来约束后妃。12宫训图为:燕姞梦兰、徐妃直谏、许后奉案、曹后重农、樊姬谏猎、马后谏衣、西陵教蚕、姜后脱簪、太姒诲子、婕妤当熊(仅载十图之目,缺二图)。这些宫训图每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挂于各宫之中,次年初三撤下。

这些清规戒律,就像枷锁一样,牢牢束缚住了这些后妃,使其透不过气来。难怪珍妃姐妹入宫前,到大堂拜别母亲时,这位慈祥的母亲竟抬手打了她们每人一个嘴巴道:“只当我没有生你们两个。”然后,泪流满面地走进里屋,不忍相送。当时,懵懂无知的姐妹两个,觉得莫名其妙,母亲何以做出如此乖戾的举动。果然,珍妃入宫后,受到了非人的折磨,惨死于宫内。多年后,珍妃落葬崇妃园寝,其母参加了女儿的葬礼,她痛哭失声,觉得女儿入宫实在是一个天大的错误。

霸权太后

嘉庆以后,清廷呈现明显的衰败之象,对宫中规定虽然屡有增益,但总的说是恪守成宪,无甚创举。

清代皇帝娶进后妃,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从当初的大婚,到每三年一度的选秀女活动,几乎是个程式化的宫中活动,不会改变,咸丰以前的帝王都是如此。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皇帝的后宫中不时增加些新面孔,也才能使得皇帝觉得有新鲜感,从而达到满足皇帝情欲和衍生子嗣的双重目的。

1861年,咸丰帝去世以后,25岁的慈安太后和27岁的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权柄多操纵在慈禧太后手中,而作为宫廷后妃制度的衰败迹象,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太后包办了后宫的一切,皇帝管不了自己的后妃,一切均由太后做主。

同治帝6岁继位,到同治八年,他已经14岁了,若按清初顺治、康熙两朝旧制,两宫太后应撤帘归政小皇帝。可是,两位太后似乎都不想交出大权。直到同治十一年,载淳已经17岁了,大婚在即。在这个问题上,两宫太后是如何表现的呢?

首先是包办婚姻,以达到控制皇帝的一切,这就是两宫太后的想法。但在选择皇后的问题上,慈安、慈禧意见相左。慈安属意长皇帝两岁的阿鲁特氏;而慈禧却执意立满洲镶黄旗员外郎凤秀之女为后,最终同治帝违背了亲生母亲的意愿,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封凤秀之女为慧妃,加封知府崇龄之女为瑜嫔,前任副都统赛尚阿之女为珣嫔。这种选择,在迎合慈安太后的同时,忤怒了慈禧,为以后宫闱失和埋下了祸根。

同样,光绪帝4岁继位,一直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慈安暴亡,慈禧太后独掌天下。直到小皇帝长到十四五岁时,理应大婚和亲政。可是,到光绪帝17岁时,慈禧太后才不得不放权给皇帝,但还要“训政数年”。光绪十四年,18岁的皇帝必须大婚亲政了。揽权的慈禧太后绞尽了脑汁,决定通过皇帝后妃来掌控皇权。慈禧太后不顾光绪皇帝本人的反对,硬把自己亲弟弟桂祥21岁的女儿指配给皇帝为皇后。这位皇后比光绪帝大3岁,又无才华,长相也不漂亮,光绪帝十分不情愿。

其次是对皇帝感情的强迫。皇帝大婚后,其后宫生活本应由皇帝自己做主。可是,慈禧太后却一意孤行,总想把一切强加给皇帝,包括感情在内。

同治帝皇后,阿鲁特氏,蒙古正蓝旗,尚书崇绮之女,生于咸丰四年(1854年)。同治十一年,敬事房传旨,册封其为皇后,迎入宫中,为慈安太后所喜爱。同治帝本来比较喜欢皇后的文采,加之皇后比皇帝大2岁,在生活上会多方照顾皇帝,同治帝喜欢召皇后过夜。可是,慈禧总想让皇帝和慧妃一起生活,将来生了皇子,做了皇帝,才遂心愿。这样,同治帝怎能顺从呢?

养心殿东暖阁垂帘听政处

同样,光绪帝喜欢珍妃,不喜欢皇后,可是,慈禧却总想着撮合两位。于是,在某年过年时,慈禧太后借光绪及后妃向其请安的机会,讲了一个螽斯门的故事。螽斯门,紫禁城内的一个宫门,这个名字本是明朝的旧名,清廷占领后,欲全部废除明宫旧名,但当看到螽斯门这个名字时,特旨留下。螽斯,一类昆虫,虽为害虫,但繁殖能力特别强,“宜子孙”,因而清廷在希冀皇家子孙兴旺愿望的驱使下,保留下了这个门的名称。慈禧太后敲山震虎,警告光绪帝要多召幸皇后,以便生下更多孩子。

在慈禧太后的干预下,清朝后期,皇帝后宫妃嫔的基本人数都不能保证。按康熙制度,皇后以下迄嫔位,人数可达14人,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可是,在同治、光绪时期,由于慈禧太后的淫威,皇帝后宫之中的正常选妃活动一直未能进行,都还只是皇帝初婚时期的后妃人数。同治帝有5位后妃均为同治十一年进宫,以后再没有后妃选进;光绪帝的后妃就只有他初婚时的叶赫那拉皇后和珍妃、瑾妃3人。所以,清末,东西十二宫中就不像清初康乾盛世时那样,热热闹闹地住着皇帝成群的后妃,这些后妃为皇帝生下几十个孩子,宫廷之中不时传来婴儿的啼哭之声,有时一年之中要生下数位皇子、公主,所以婴儿啼哭之声是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而到同、光时期,由于清王朝进入没落时期,皇帝后妃人数少得可怜,东西十二宫中冷冷清清,居然再也没有孩子出生,王朝气数已尽了。

4.独特的荣耀——满洲抬旗制度

抬旗,在清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地位和命运,这恐怕是满洲所独有的制度。

清宫后妃的抬旗,是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这是一种重要的荣誉,不是特别得宠的后妃不会有此殊荣,因而对后妃来说很重要。

清代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上三旗中把镶黄旗置于首旗的地位,是与早期皇帝曾亲掌此旗大有关联,而时下一些人士总是以正黄旗为最高地位,其实是错误的。下五旗为: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上三旗归属皇帝直辖,地位尊贵,与下五旗有着明显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