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至高无上的造物主(第2/3页)

《创造亚当》是依据新观念完成的第一幅画,共用了十六个乔纳塔,也就是两到三个礼拜。米开朗琪罗画这个场景时从左往右画,因此第一个画的人物就是亚当。亚当是西斯廷礼拜堂顶棚上最著名、最易认出的人物,只花了四个乔纳塔就完成。第一天用在亚当的头部和周遭天空上,第二天用在他的躯干和手臂,双腿则各花了一个工作日。米开朗琪罗画亚当的速度,和画个别伊纽多像差不多,毕竟裸身而肌肉紧绷的亚当和伊纽多像极其相似。

亚当像的草图完全以刻痕法转描到灰泥壁上,做法和米开朗琪罗先前几幅《创世纪》纪事场景的转描方法不同,后者的脸、头发这些较细微的部位,他一律用针刺法转描。米开朗琪罗只在湿灰泥上转描出亚当的头部轮廓,然后就以在弦月壁上练就的技法,径自动笔为他画上五官。

绘饰工程被迫中断了一年多,加上教皇随时可能驾崩,教皇讨伐法军失利又引发政局动荡,这时重新动工的米开朗琪罗心里是多了份着急,想尽快完成。继《创造亚当》之后不久画成的一面弦月壁,可进一步证明他的赶工心态。相较于前半部的弦月壁花了三天,刻有“罗波安 亚比雅”这个名牌的弦月壁却只用了一个乔纳塔,说明这一天他几乎是以惊人的速度在赶工。

米开朗琪罗笔下亚当的姿势,类似拱顶上几码外醉倒的诺亚。但米开朗琪罗笔下醉倒的诺亚呈现的是不光彩的形象,相反,这位新诞生的亚当则是完美无瑕而又符合神学观点的人体。在两个半世纪前,以绚丽矫饰的散文而著称的方济各会修士圣博纳温图雷(St Bonaventure),极力称赞上帝所创造的第一个人的肉体之美:“他的身体无比优美、奥妙、机敏、不朽,散发出熠熠耀人的光彩,因而无疑比太阳还要耀眼。”[8]瓦萨里认为这些特质全都淋漓呈现在米开朗琪罗的亚当身上,而且叹服道:“如此美丽、如此神态、如此轮廓之人,仿佛是至高无上的造物主刚创造出来,而非凡人设计、绘制出来的。”[9]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最高的追求就是创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薄伽丘说,乔托之所以异于之前历代画家,就在于“他不管画什么,都能得其神似,而非形似”,因而观他画者“会将画误以为真”。[10]但瓦萨里对米开朗琪罗亚当像的评论,不只是称赞他技法高超,能把三维空间的平面形象画得宛如真人,还说这位艺术家的湿壁画重现而非只是描绘了“人类的创造”,借此将米开朗琪罗的这件创造性作品及其笔法与上帝的神旨(“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造人”)相提并论。如果说米开朗琪罗的亚当就是上帝所造亚当百分之百的翻版,那么米开朗琪罗就与神无异了。简直再没有比这更高的赞美了,但瓦萨里在为米开朗琪罗所立的传记中,赋予了更高的推崇。该传开宗明义说米开朗琪罗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上帝派他下凡以让世人了解“绘画艺术完美之所在”。[11]

米开朗琪罗笔下的上帝和亚当像一样,共花了四个乔纳塔。轮廓虽主要以刻痕法转描到灰泥上,头部和左手(非伸向亚当的那只手)却带有撒印花粉的痕迹。上帝腾空往亚当飘去的姿势颇为复杂,但米开朗琪罗所用的颜料却很简略。袍服用莫雷罗内,发须用圣约翰白和几笔象牙黑(以烧成炭的象牙制成的颜料)。

米开朗琪罗眼中的上帝,与一年多前画《创造夏娃》时已有所不同。《创造夏娃》里的上帝,身穿不只一件厚重袍服,直挺挺地站在地上,右手掌心向上,拿亚当的肋骨凭空变出夏娃。而在《创造亚当》中,上帝穿得单薄许多,身子悬在空中,身后罩着一面翻飞的斗篷,斗篷里有十名翻滚的二级天使和一名大眼睛的少妇。有些艺术史家认为,这名少妇就是尚未创生的夏娃。[12]在《创造夏娃》里,上帝是直接召唤夏娃出现;而在《创造亚当》里,上帝则以指尖轻触的方式(如今已成为整面拱顶湿壁画的表征),创生亚当。

这个上帝像带有日后圣像的典型特质,因而五百年后对圣像习以为常的今人,往往未能看出它在当时所代表的新奇意涵。一五二○年代,乔维奥在这整面湿壁画的诸多人物中,注意到“有个老人,位于顶棚中央,呈现出飞天的姿态”。[13]这位上帝伸长身子、脚趾和膝盖骨裸露在外的形象,在当时非常罕见,就连诺切拉的主教都不识所画何人。十诫中第二诫严禁为“天上任何东西”造像(《出埃及纪》第二十六章第四节),八、九世纪的拜占庭皇帝因此下令摧毁所有宗教艺术,但在欧洲,为上帝造像从未被正式禁止。不过,早期基督教艺术里的《创世纪》纪事场景,通常仅以一只从天上伸出的巨手来代表造物主(米开朗琪罗笔下那竭力前伸的手指,似乎也在沿袭这种举隅法)。[14]

中古世纪期间,上帝渐渐露出更多肢体,但往往被刻画成年轻人。[15]今人所熟悉的蓄胡、着长袍的老人形象,直到十四世纪才真正开始现身。这种老爹形象当然并非出于某位圣经权威的指示,而是受了当时可见于罗马的许多丘比特、宙斯上古雕像和浮雕的启发。但这种形象在十六世纪初仍不常见,以致连枢机主教乔维奥这样的专家(有教养的史学家,后来在科莫湖附近的自宅开设了名人博物馆),都看不出这位飞天的“老人”是谁。

也没有哪个圣经权威指出,上帝是以指尖一触的方式创造亚当。圣经上清楚记载上帝如何创造亚当:“耶和华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创世纪》第二章第七节)早期刻画这一主题的艺术作品,例如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内的十三世纪镶嵌画,恪守这项记述,将上帝画成正以土塑造亚当身体的模样,上帝因而成为类似无上雕塑家的角色。其他作品着墨于吹出的“生气”,呈现一缕气息从上帝口中呼出,流入亚当鼻子。不过,艺术家很快就摆脱经文的束缚,以自己的观点诠释这场相遇。在天堂门上,吉贝尔蒂的青铜铸上帝只是抓住亚当的手,仿佛要扶他起来;乌切洛在佛罗伦萨新圣母玛利亚教堂绿廊上所绘的《创造亚当》(一四二○年代),也采用了这一中心场景。与此同时,在波隆纳圣佩特罗尼奥教堂的大门浮雕上,奎尔查的上帝一手抓住自己宽松的袍服,另一手向裸身的亚当赐福。

这些场景里的上帝,全直直地站在地上,没有一件表现出伸出食指指尖轻触的动作。[16]因此,尽管顶棚湿壁画里有许多形象借用了米开朗琪罗在旅行与研究中见过的多种雕像和浮雕,上帝以指尖轻触传送“生气”给亚当的构想,却是前所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