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大灾难的年代(第6/12页)

因此,就算和平还有那么一丝希望,也被战胜国不肯让战败国重建的私心给毁灭了。盟国原想百分之百镇住德国,并且不让共产党俄国成为合法政权,但不久便明白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尽管心里有数,适应这个事实却很困难。于是各国心不甘情不愿,适应的过程拖得很长。法国尤其老大不愿意,它希望德国永远衰弱不振,到后来才好不容易放弃这个念头(英国人倒放得开,不曾对战败和被侵略的滋味耿耿于怀)。至于苏联,这个战胜国的眼中钉,众人恨不得它完全消失。俄国革命期间,盟国不但在精神上支持反革命的军队,甚至还派兵支援。此时苏俄度过大战活下来,盟国自然不觉得有什么好高兴的。(为了重建被大战、革命、内战毁坏得衰败不堪的经济,列宁曾经提出极为优厚的条件鼓励外国投资,而战胜国的生意人竟然不屑一顾。)苏维埃俄国因此被迫走上孤立发展之途。到了20年代初期,这两个被欧洲邻邦放逐的国家——苏联与德国,却曾一度为了政治原因携手。

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世界经济活动能够蓬勃成长,重新恢复为扩张型的国际经济体系,也许人类就还有希望避免这二度战火,至少也有延后的可能。不幸的是,战后数年到了20年代中期,正当众人可以将过去种种不快逐渐抛诸脑后之际,世界经济一蹶不振,陷入了自工业革命以来前所未有的危机(详见第三章)。此时德日两国正由极右派当权。军国主义出头,便一意孤行,决意以对抗代替协商,以剧变代替渐变,即使诉诸军事武力也在所不惜。从这个时候开始,再次大战不但不可避免,而且只是迟早的问题了。凡在30年代成长的人,那时天天都提心吊胆地等着战争爆发。成群飞机向城市丢炸弹的景象,还有那头戴防毒面具像瞎子般在毒瓦斯中摸索前进的影子,一直在我们那一代人止不住的胡思乱想中出现。后来飞机投弹的噩梦,果然像预言般准确;至于毒瓦斯的想象,还好没有发生。

2

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著作远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少。导致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很简单,除了极少数的例外,没有一位严肃治学的历史学者,会质疑德日意三国发动侵略的事实(虽然他们对意大利扮演的角色比较不那么确定)。至于其他国家,不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是身不由己被拖进战争的旋涡。它们都不想打仗,而且大多数都想尽办法回避。对于这个问题——到底何人或何事掀起这场大祸最简洁利落的答案,那就是希特勒。

历史的问题,当然不是这么简单就可以答复的。我们前面已经看见,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世界局势极不稳定,欧洲尤其如此,远东亦然。这种情况之下,自然没有人认为和平可以持久。对现状不满的国家,并不只限于战败国。当然就战败国来说,尤以德国为最,自有充分理由怨恨当时的状况,而事实也是如此。德国不分党派,从最左的共产党到最右的希特勒的国社党(National Socialists),都异口同声指责《凡尔赛和约》太不公平,根本无法接受。说来也矛盾,如果德国内部真要发生革命,对国际冲击的程度反而可能会小一些。请看当时两个真正革命了的战败国,俄罗斯和土耳其,正都一心忙着处理国内事务,包括防卫自家边界,根本没有多余的心力跟国际局势捣乱,它们反而是30年代要求维持世界稳定的力量。事实上,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土耳其也一直保持中立。反过来看,意大利和日本虽然算胜利一方,心中却也老大不痛快。不过日本还算比较实际一点,不像意大利胃口太大,远超自己国力所能负荷。不管怎么说,意大利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仗,毕竟也有不少收获。虽然实际所得不能跟战时协约国贿赂它加入时许下的利益相比,但是意大利在阿尔卑斯(Alps)山麓、亚得里亚海(Adriatic)还有爱琴海(Aegean Sea)区,都新获不少领土。然而,主张极端国家主义、帝国野心十足的法西斯派,战后却赢得意大利政权,这个事实,正反映该国人心的不满(见第五章)。至于日本,已经成为远东一霸,自俄国退出舞台,日本陆海军的力量愈发不容忽视。事实上,日本的军事地位,或多或少已因《1922年华盛顿海军协定》(Washington Naval Agreement of1922)为国际承认。这项协定规定美英日三国海军军力比例,应分别为5∶5∶3。从此,这项协定终于结束了多年来英国在海上的独霸地位。虽然如此,日本仍不满足。日本工业化的速度,当时正在突飞猛进,自然使得它感觉自己在远东该得的一份理当比白人帝国给它的一杯羹更大才是——虽然就绝对数字来说,日本当时的经济规模还小得很,20年代后期,只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2.5%。日本也深深意识到自己的弱点,现代工业经济需要的各种自然资源,可以说它一样没有。这些资源靠进口,进口就难免受到外国海军的威胁而中断。日本的产品要出口,就得仰赖美国市场的照顾。日本军方的理论是,到中国去建立一个庞大的陆地帝国,可以缩减日本的运输线,日本的实力就有保障,不再那么脆弱了。

总而言之,1918年之后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和平终究不能维持,其中固然有种种因果,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之所以爆发,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德日意三国的不平衡心理而发动侵略所致,它们从30年代中期开始,便相互订下一连串盟约互通声气。1931年日本出兵中国东北;1935年意大利进占埃塞俄比亚;1936—1939年间,德意两国共同介入西班牙内战;1938年初德国进兵奥地利,同年又重挫捷克斯洛伐克,占去该国部分领土;1939年3月德国全面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较早意大利已出兵占领阿尔巴尼亚)。这些都是逐步导向世界大战的重要事件。最后德国向波兰提出无理的领土要求,终于造成战争全面爆发。对应于以上这些侵略事件,我们也可以一一细数国际上无力对付侵略者的窘相:国际联盟阻止日本出兵中国东北宣告失败;1935年意大利侵犯埃塞俄比亚,无人予以制止;德国单方宣布《凡尔赛和约》无效,并在1936年重新对莱茵兰地区(Rhineland)进行军事占领,英法两国只能眼睁睁任其发生;英法拒绝插手西班牙内战(“不干预原则”);对奥地利被德国占领一事也不闻不问;1938年德国提出《慕尼黑协定》(Munich Agreement)勒索捷克斯洛伐克的前夕,英法两国又临阵撒手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8月,苏联竟也与德国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Hitler-Stalin Pact),对抗希特勒的国家又少了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