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10/12页)

注178115师是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1937年8月25日由红一方面军第1军团、第15军团及红军第74师合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萧华,参谋长周昆。

注179徐平羽(1909—1986),1949年后曾任上海市人民委员会秘书长,即文老提到的这个时候。1960年调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顾问。

注180李作鹏(1914—2009),江西吉安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3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中共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判处有期徒刑17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

注181全称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是“一二·九”运动后由平津学生组成的抗日组织。1936年2月1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宣告成立,2月26日发表《民族解放先锋队宣言》。

注182吴承明先生的前妻洪达琳,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的钢琴家和音乐教育家。曾就读于1915年成立的金陵女子大学,20世纪40年代就以精湛的钢琴演奏享誉大后方。后来赴美留学,在美国纽约朱丽亚音乐学院钢琴专业深造,毕业回国,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1963年6月突发脑溢血,卧床30余年,1995年逝世。参见冯文慈:《忆洪达琳先生二三事》,载《人民音乐》1995年第4期,31页。

注183清代蒙古按其部类大分为四:漠南内蒙古、漠北外蒙古、漠西鄂鲁特蒙古和青海蒙古、车臣汗部为漠北外蒙古的四部之一。鄂女士所谓的“内蒙古的鄂纽特”不见记载,与之相近的姓氏,可能有兀鲁特、翁牛特。《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所记蒙古姓氏有兀鲁特,说明该姓氏有入八旗者,见乌兰《〈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蒙古姓氏考》,称该部在明末曾有一部分降清,后设兀鲁特蒙古一旗,后改隶满洲正黄旗,载《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翁牛特属阿鲁科尔之一部,其中也有部分被编入八旗。但都不能确定。

注184满族因姓名不连写,姓如冠一样,戴在上面,所以叫冠姓。而“冠老姓”中的老姓,指满族的氏族(满语读作“哈拉”,姓氏)名,“冠老姓”就是取老姓的第一个字,如姓温迪罕改为姓温,完颜改为姓王,抹颜改为姓孟,等等。也有取满姓的汉译意义,或以祖辈居住地名为姓,此外还有赐姓,即由皇帝赐给的姓,等等。民国后因旗人在求学、就业等方面受歧视,北京旗人多将自己的满人身份隐去,所以“冠汉姓”做法流行一时。鄂女士虽然属八旗蒙古,但各种习惯和做法已与满人无异,这里提到的“冠老姓”做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注185北京名为法华寺的寺庙不仅一座,这里说在花儿市附近,应该就是崇文区(今属东城区)的法华寺,位于崇文区(今属东城区)法华寺街,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及同治年间重修,是北京外城大寺之一,是崇文区(今属东城区)重点保护文物。清代法华寺一带是驻扎八旗军队的地方,称营房,顺治十八年(1661年)改设正蓝旗教场。由此推断,鄂女士祖上很可能属于正蓝旗蒙古。

注186接三,是满汉民族都有的一种治丧习俗,传说人死后第三日必“回煞”,家属这天要在屋前搭设灵棚、月台,摆放灵桌及祭奠器具、酒肴接魂,亲友多于此日前往吊唁,丧家要陪祀并备酒饭款待致谢。傍晚要请僧道、喇嘛诵经超度亡灵,然后举行“送三”仪式。

注187肃王府即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后裔的府第,最初位于正义路东侧,后迁到东城区东四十条西头路北。

注188李宝臣:“续弦的那哥哥鲍三爷、鲍四爷我都见过。我小时候在他们家见过特小的经,特细,这么长一个管儿,从里边展开一个特别薄的跟绢似的经,上边密密麻麻的,就那一小卷,喇嘛经,可是谁也不认得,他们也不认得,就知道那是经文。”羊尾巴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阳照胡同,位于北京东城区今隆福大厦之东南。

注189中东路,即中东铁路,亦作“东清铁路”“东省铁路”。1896年至1903年由俄国修建,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路线呈“丁”字形,全长约2400公里。日俄战争后,南段(长春至大连)为日本所占,称“南满铁路”。

注190齐燕铭(1907—1978),蒙古旗人,姓齐利特氏。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总理办公室主任、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注191北京内城居八旗官兵,外城居汉民,彼此之间由一道城墙阻隔。当时北京共有城门16座,内城9座,外城7座,俗称“内九”“外七”。内城的9座城门是:北面的德胜门、安定门;东面的东直门、朝阳门;西面的西直门、阜成门;南面的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南面三门又称“前三门”,是旗、民间往来的要道。清朝实行严格的城禁制度,城门均于每日天明开启,傍晚下锁,唯正阳门于三更时开启一次,以便外城官员入早朝。有些到外城游宴的内城人,也趁这一开城门的机会回到内城中来,但只准进不准出,以防贼盗宵遁。各城门下锁时都要敲击一种叫“点”的乐器,只有崇文门敲钟。点是铜质,扁平形似朵云,因此称为“云牌”,俗称“点”。故老北京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之谚。(参见王永斌《杂谈老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7年版,333页)

注192明朝时居住于今天东北的女真诸部,接分布地区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而以海西四部为最强大,叶赫部在四部中尤强。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即清太祖)发动统一战争后,叶赫部成为他最大的敌手,在海西女真诸部中是最后一个被灭的。叶赫部首领那拉氏,与努尔哈赤家族缔结过多重婚姻关系,清朝第二个统治者清太宗皇太极之母(即努尔哈赤之妻),以及清末的西太后慈禧,就都是叶赫那拉氏。由于乾隆前所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所记:“(叶赫部)先有蒙古人星根达尔汉者,原姓土默特,初灭扈伦国所居张地之那拉姓部,据其地,因姓那拉氏。后迁于叶赫河岸,遂号叶赫国。”(卷22,1页)所以虽然从清代起,叶赫那拉氏就被官方和社会公认为满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迄今为止,很多叶赫氏仍愿自称为蒙古人。再按,怀塔布在《清史列传》卷58和《清史稿》卷388均有传,系瑞麟之子,其家确系叶赫那拉氏。瑞麟虽任过镶白旗蒙古都统,但传中明载为正蓝旗满洲,而非蒙古旗人。怀塔布“以父恤典擢四品京堂,累迁礼部尚书,充内务府大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卒。两书均未载其死因,据李伯元《南亭笔记》记载,是被义和团在乱中打死的。《南亭笔记》记怀塔布:“其住宅在鞠儿胡同,与荣文忠一墙之隔耳,亭台楼阁,高下参差,十年前京师之有电汽灯、自来水也,颐和园外,当以怀为始。”(卷2,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影印本,4页)可资参考。